第03版:宏观资讯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7月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科技名城的创新活力
本报记者 韩 霁 张 毅 张曙红

虽然地处西部,但陕西西安的科技实力紧随北京、上海之后,位居全国第三,优势明显。据介绍,西安市现有科研机构300多个,各类专业人才44万名,国家重点实验室96个,院士48名,每年毕业的大学生近20万人,平均每年有3000多项科技成果诞生。

然而,科技优势并不等同于发展优势和经济实力,西安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西安市委常委、高新区管委会主任赵红专对记者说,“西安科技、人才资源富集,高技术产业发展迅速,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科技实力位居全国前列。但是,还存在着科技资源分散、分隔、分离的现象;产学研结合不紧密,企业尚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不健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2009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规划》明确提出,要建设以西安为中心的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西安市市长陈宝根认为,这是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层面为西安确立的新的发展定位,对于西安进一步提升科技对经济社会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表示,“作为科技资源富集的城市,西安一直在探索科技和经济更紧密结合的问题,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成果。但由于体制、政策等方面的原因,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现象始终是困扰西安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西安要向‘国际化大都市’目标迈进,就必须抓住机遇,突破障碍,做好统筹科技资源改革这篇大文章。”

以《规划》颁布为契机,西安市委、市政府制定了《西安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建设工作方案》,提出了“政府引导、市场配置、先行先试、重点突出、分段实施”的总体思路。要求以区域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军工单位、骨干企业为主体,通过“技术市场搭台、创新联盟引领、重大项目支撑、产业园区承载”等途径,加大科技资源统筹改革的力度,努力实现科技资源由部门统筹向全局统筹、由分散统筹向集中统筹、由初级统筹向高级统筹的转变。

作为西安统筹科技资源的重要举措和战略工程,“科技资源大市场”今年3月1日开始试运营。走进“大市场”的服务大厅,大屏幕上正在发布高新技术企业的新技术与新产品信息。随手点开触摸屏,通过“西安科技资源信息网”可以查阅全市科技人才、科技成果、大型仪器、科技政策、科技企业等13个基础科技资源数据库。在大厅的各个功能区,已有45家中介机构进场设点,可以为企业和个人提供50余项基本功能服务。“大市场”负责人张伟国告诉记者,整个“科技资源大市场”由西安科技资源信息网和服务大厅“一网一厅”构成,旨在打造网上与网下、有形与无形相结合的科技资源融合平台。

西安市生产力促进中心樊泰亭介绍,全市约有大型仪器设备上万台套,设备价值超百亿元,过去由于分属不同单位,利用率普遍不高。如今通过政策激励,“大市场”对共享仪器的提供方和使用方给予补贴,使闲置的仪器设备得到有效利用,供需双方各获其益。设备共享仅仅是“科技资源大市场”的8大功能模块之一。“开张”不到两个月,加盟专家资源数据库的科技专家就有2000多人,各类大型专业检测、实验设备800多台套,交易额达到40亿元。

西安市科技局局长问向荣告诉记者,“通过政策引导,使科技设施向市场开放,重点解决信息不共享、目标不趋同、利益不一致的问题,为实现统筹科技资源的阶段性目标奠定了基础。”

刘兴胜眼下正忙着为“万瓦级半导体激光器”成果鉴定做最后的准备。作为国家首批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刘兴胜2008年带领另外几名归国留学人员创立了“炬光科技”,公司自主研发出多个系列产品,多项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他们虽掌握了核心部件的关键技术,但进入市场需要有应用示范,还要有产业链支持,这是他们力所不能及的。这一情况引起了有关部门的关注,西安市看准了高功率激光器在金属切割、焊接、热处理以及光学研究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前景,将其确立为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在有关部门推动下,西安市建立了高功率激光器及应用产业联盟,成员既包括中科院光机所这样的科研“源头”,也包括西北机器厂等应用“下游”。“由于从设计到工程化,再到产品,实现了整个产业链的对接和互动,创新的效率大大提高了。”刘兴胜说。

如果说高功率激光器产业联盟是将核心技术变成核心竞争力,石油产业联盟则是将分散的科技资源整合成优势产业,体现的是产业联盟合理配置科技资源的另一优势。

由于西安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都设有石油勘探与开采方面的学科和专业,围绕这些资源,西安成长起近50家从事石油服务产业的科技型企业,其中不少是科技人员自己创立的,但规模都比较小。而其目标市场——石油生产企业,体量很大,对技术的要求也很高,两者很难对接。

为了把这些“碎片化”的科技资源整合起来,形成产业优势,2008年,从事中介服务的西安光电子研究所牵头组建了石油产业联盟,吸纳了威盛电子、西安石油大学、西安光电子孵化器等企业、院校和科研机构。“为了更好地发挥联盟整合资源的作用,联盟设定了相应的‘门槛’,成员必须围绕产业链具有紧密联系,相互间是上下游的关系。”联盟秘书长柴杰介绍说。

“实践证明,高技术领域都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综合性,无论从研发力量还是经济效益考虑,企业独立研发都是不明智的。而产业联盟既能有效地分散技术创新过程中的风险,又能集中各自的智慧资源联合攻关,从而大大提高了创新能力。”问向荣说。

目前,西安已经成立太阳能光伏产业联盟、软件外包产业联盟、光电子产业联盟等13个产业联盟,成为推进技术创新协作的主导力量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支撑。

对于全国来说,西安是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的示范区;对于西安来说,国家级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则可以称作这项改革的“试验田”。

到今年6月,西安高新区已走过20年历程。从10万元的开办费起步,到2010年实现营业收入4008亿元,相当于每平方公里创造营业收入89亿元。科技部的统计显示,2010年,西安高新区的营业收入、工业增加值、税收总额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指标均居全国高新区第三位。

西安高新区的高速成长历程,为人们展现了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的巨大潜力。创立伊始,西安高新区就将促进区域科技资源的高效配置与综合集成作为立区之本,探索出孵化成长、合作嫁接、院企分离等多种统筹科技资源的创新模式。

西安瑞联近代电子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高仁孝介绍说,公司主要生产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液晶材料,放弃低端市场。随着国内显示市场的更新换代,公司快速成长,创新能力大为增强,每年都有100多种新材料研发出来,形成10多项发明专利。

按照建设“世界一流高新区”的目标,西安高新区坚持高起点规划、高速度推进、高标准改造,不断完善园区综合功能,承载能力快速提升。目前,已完成面积45平方公里的开发建设,形成电子信息等“四大主导产业”和“八大产业集群”,吸引14000多家企业落户创业。近年来,华为、中兴、IBM、神州数码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纷纷将研发中心“移师”西安高新区。高端产业的大规模集聚,为西安深入探索统筹科技资源改革提供了更坚实的平台。

赵红专介绍,近3年来,西安高新区平均每天新增13家科技企业,在没有出让一宗房地产用地的情况下,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都保持在30%以上,财政收入更是实现了两年翻一番,2010年高新区工业总产值达2634.11亿元,工业增加值834亿元。

如今,由国家西安高新区、国家西安经开区、国家阎良航空产业基地和国家西安航天产业基地等产业新区构成的西安统筹科技资源改革主阵地,正在成为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热土,科技企业成长壮大的摇篮。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