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东北部层峦起伏的群山中,有一片红色的热土——革命老区达州。
达州位于四川大巴山南麓,是川渝鄂陕接合部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是出川入川的重要门户之一。
在中国革命史上,达州这片热土上涌现过无数仁人志士。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这里曾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达州广大干部群众锐意进取,与时俱进,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富硒产业正兴旺
近年来,达州万源市的自然资源优势越来越明显。除了储量丰富的天然气、钾盐、原煤、石膏、铁矿、石灰石,这里更是以“硒”为贵。万源不但是全国三大富硒带之一,也是四川省惟一的天然富硒区。“过去锁在深山无人识的富硒资源,如今已成为万源经济发展的宝藏。”万源市委宣传部王永明说,近年来,万源不断求实创新,依托涵盖广、品质优的硒资源,先后开发出100多种富硒农特产品。富硒绿茶、旧院黑鸡、道地中药材等一系列优势项目已经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记者来到位于万源城南已有上千年种茶历史的青花镇,这里青山绿水、空气纯净,茶香满山。茶农采下新茶纷纷送到附近的加工企业。60多岁的张生奇,是镇上万源市生琦富硒茶叶有限公司经理,专门从事茶叶收购和销售。他8岁起便跟着父亲种茶、制茶,挑着担担卖茶,品尝过茶农的苦辣酸甜。“现在茶农的日子越过越好了,镇里发展订单农业,形成了‘公司+茶地+农民+专业合作社+标准化’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确定最低收购保护价,解决茶农的后顾之忧。公司常年收购茶叶,并推行第二次返利。今年交新茶时,我们按照每市斤2.5元的标准,对茶农2010年所交‘雀舌’给予返利,大大提高了茶农的积极性。”他乐呵呵地说。
在万源,像青花镇这样生产富硒茶的乡镇还有很多。据统计,目前万源种茶面积已达15万余亩,富硒茶年产量可达4000吨。正如青花镇党委书记张晓军所言:“生态牌、绿色牌是很多地区共有的优势,但富硒牌恰是万源的优势。”找准了方向的万源,把富硒产业发展作为鼓励创业的重点,在发展规划、资金扶持、贷款投放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扶持壮大了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竞争力强的富硒产业龙头企业,打造了一批“品质优、叫得响、市场俏”的富硒品牌。
万源一带生产的巴山雀舌因其质优、味浓、形美、香远的特性,先后获得“中国文化名茶”、“四川十大名茶”等称号。“身似黑珍珠,蛋似绿宝石”的旧院黑鸡,味美可口的树花菜、香椿等富硒产品也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四川天予植物药业、馥麟苎麻、巴山食品等企业正加大对中药材、蔬菜、肉食品等富硒农产品的开发力度,龙头企业的带动效应和富硒产品的名牌效应逐步凸显。
如今,万源市被命名为“中国富硒茶之都”、“四川富硒名茶之乡”和“中国富硒农产品基地”。据统计,实施建设富硒农产品基地这一战略,已使当地农民获得人均400元以上的增收。富硒农产品开发已成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新增长点。预计到2015年,万源将建成富硒食品生产基地50万亩,建设标准化养殖小区350个,培育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10家以上,富硒农产品产值将占农业总产值70%以上。
山乡铺开小康路
沿着依山而建的盘山路,记者来到达州宣汉县。汽车盘旋在青翠的群山之间,平整的水泥路宛如一条条玉带,串起了散落在深山里的各个小村落。
宣汉县交通局局长夏俊生告诉我们,过去,宣汉老百姓深受交通闭塞之苦。东林乡距县城不过10多公里,“东林是个窝,出门就爬坡;一眼望到城中间,半天不到城边边;两条毛路夹条河,进城全靠一双脚。”当地流传的民谣道出了行路之艰难。
交通落后成了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板栗、毛竹因为运不出去、卖不出去,不值几个钱,只能当柴烧;这里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但企业前往考察后,却由于路况差而“望山兴叹”。“山区老百姓是眼巴巴地盼着路修好啊。”东林乡党委书记张正富饱含深情地说。
夏俊生告诉记者,“十一五”期间,宣汉县通乡、通村水泥路达到2800公里,全县通车里程超过5000公里,基本实现了乡乡通水泥路。条条水泥路如同一把把金钥匙,为锁在深山里的农民开启了通向山外的致富大门。庙安乡的老百姓利用便捷的交通,只需要半个小时就将新鲜的侧耳根卖到达州。该乡洞子村的李成伍种植一分田的侧耳根,收入上千元。“公路没有修通之前,再多的侧耳根也卖不出好价钱。如今公路修到家门口了,我们这儿的村民几乎家家户户都种侧耳根。”他说。
聚集发展促腾飞
从达渝高速公路徐家坝出口下来,便是张爱萍将军故居。在这里,一座座新型工业园区、农业园区相继落成,为老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建一个园区,创一片市场,兴一带经济,富一方百姓。达州市通川区工业集中区原来只是魏兴镇的两个村落,如今已成为工业与农产品加工“两园合一”的工业园区。园区管委会主任何仕军说,这里的农产品加工区将成为达州老区以及周边地区的重要加工基地,建成后当地几乎所有的农产品都可以在这里加工出售。“十二五”时期,加工集中区产值将达到100亿元以上,税收将突破10亿元,可容纳2万人以上就业。
达州天然气能源工业园区,一座座现代化厂房矗立在笔直的大路旁,一辆辆货车满载着货物在路上穿行。更远处,吊车、铁轨……新的工厂和铁路线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作为四川省重点扶持发展的特色工业园区,达州天然气能源工业园区于2005年6月开工建设。产业区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分为化工工业区、能源工业区、综合工业区和仓储物流区四大主要区域,集中发展天然气化工、磷硫化工、煤化工、盐化工及相关配套产业。目前,产业区已入驻项目35个,逐渐成为达州市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集聚、推动工业跨越发展的主阵地。
园区负责人介绍,产业区内目前已开工建设基础设施、公用工程项目20余个,竣工12个,完成投资20亿元。园区“两横两纵”主干道已经基本形成,并接通达渝高速公路,铁路专线也正加紧建设。
改革开放30多年来,达州工业加快了发展步伐,走上了持续健康的发展道路。2005年以来,该市开工建设投资10亿元以上的工业项目11个,总投资438亿元。2008年工业创历史最高水平,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增加值194.13亿元,增长30%,增速位居四川省第五位,利润达到15.07亿元。
“2010年,达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52户,实现工业增加值15.2亿元,增长21.5%。”达州市经委负责人告诉记者,产业区建设对达州市经济发展影响将更为深远。他说,产业区建设标志着达州正由过去的遍地开花转变为集中布局,集群发展,集约发展。到“十二五”时期末,达州全部工业增加值将突破100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8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