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广州市发改委副主任陈浩钿满怀豪情地对记者说。今天的广州,在转方式、求创新、强功能、促发展的理念下,以突破万亿元的经济总量,以“天更蓝、水更清、路更畅、房更靓、城更美”的城市巨变,再次展示了变革与辉煌之城的魅力。
经济总量快速提升
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广州充分运用国家给予的特殊政策、灵活措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实现了经济发展大跨越。广州地区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43.09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10604.4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比1978年增长65倍多,年均增长14%。
伴随着经济总量的突飞猛进增长,广州市财政收入也呈现大幅增长的态势。2010年,广州市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为872.65亿元,约占全省的五分之一,比1978年的13.65亿元翻6番。2006年广州年国税税收收入突破1000亿元大关,成为继上海、北京之后,全国第三个年国税税收收入超过千亿元的城市。
据统计,1978年至1991年为广州的第一次经济发展高潮,三次产业结构也逐步得到调整,1989年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11.67:58.59:29.74调整到1991年的7.29:46.53:46.18。从1992年起,广州迎来第二次经济发展高潮,产业结构不断向高端化方向发展。按照“稳定提高第一产业,调整优化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方针,广州第一、二产业增加值比重逐步下降,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不断提升。以商贸会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文化创意、信息服务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年均增速超过15%,珠江新城、白云新城等现代服务业功能区集聚效应不断凸显,TIT创意园、广州设计港等“退二进三”项目成为塑造广州新形象的“文化名片”。
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取得明显进步。
广州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为广州的发展注入新动力,有效地促进了广州经济的发展,使广州外向型经济格局基本形成。
2010年,广州出口总值为483.80亿美元,比1987年增长46倍。在出口总量不断扩大的同时,出口商品结构也在不断优化,从农村土特产品、中低档工业品为主转向多种类、多系列的轻纺产品和机电产品为主,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也快速增长。2010年,广州市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全市出口的比重由1999年的4.7%提高到20.5%,机电产品出口占全市出口的比重由1998年的29.3%提高到54.5%。
广州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优越的投资环境、极大的发展潜力、较高的投资回报率成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沃土,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三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迅猛,成为广州招商引资的主要基地和重要经济增长点。
城市布局进一步优化
广州积极实施“南拓、北优、东进、西联、中调”城市发展战略,城市空间结构由以往的单一中心、圈层式,向多中心、网络型、组团式转变,基本完成了城市空间布局与基础设施的战略性调整,珠江新城、亚运城等重点发展区域成为新的重要城市功能区。
改革开放以来,广州不断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在城市总体规划引领下,空港、海港、铁路港、信息港等现代化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速,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不断增强。至2010年,广州地铁运营总里程达236公里,日均客运量超过400万人次。东新高速公路等建成通车。白云国际机场改造工程按计划推进,全年机场旅客吞吐量达4096万人次,增长10.6%;机场货邮吞吐量达145万吨,增长18.6%,跨入世界空港前15名。广州港口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分别突破4亿吨和1200万标箱,均居世界港口第6名。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为广州信息化建设和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现在广州已经成为国内三大通信枢纽、互联网交换中心和互联网三大国际出入口之一,信息化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广州致力于为城市发展提供可持续的区域性生态保障,维护和培育森林生态系统、加强自然保护区和人文景观资源保护、培育城市组团生态隔离带、切实控制水体和空气污染。2010年,广州入选全国“十大幸福城市”,市民的幸福感、归属感大大增强。
改革开放,广州市向世人展示了发展的速度和力量。改革开放,广州广大干部群众以开拓者、创业者的豪迈勇气和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