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河油田所在地辽宁省盘锦市,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2010年辽宁省公布的12项经济指标中,盘锦有8项位列全省第一。盘锦市新布局的“7+2园区”和“4+2经济体”里,一个个新产业、新城镇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十一五”时期,盘锦非油气采掘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由49.6%提高到78.4%,经济对油气采掘业的依赖度不断降低。
“盘锦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进程中深深体会到,正是科学发展理念为盘锦这座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注入了强大动力。”盘锦市委书记孙国相说。
发展空间:
从“内陆”到“滨海”
“七五”、“八五”时期,油气采掘业占盘锦全市经济的比重高达70%以上。单一的石油依赖型产业结构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九五’时期,我们开始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并着手研究油气采掘业接续产业。”盘锦市发改委副主任辛荣啸对记者说。
2007年,盘锦被列为全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这让盘锦进一步坚定了发展接续产业,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信心。
2009年,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在《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中,盘锦位列其中。这让昔日“身在海边不识海”的盘锦,一下子看到了全新的发展机遇。辛荣啸说,这是盘锦的“重要机遇期、加速追赶期、全面转型期”。
“十一五”时期,盘锦作出“向海发展、全面转型、建设滨海新盘锦”的战略决策,经济发展空间开始由“内陆”转向“滨海”,大力推进沿海经济带建设,发展外向型经济,确立“一核、一带、一轴、多点”的战略布局,同时努力打通连接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内蒙古东部地区通道,使盘锦成为东北和内蒙古东部地区的最近出海通道。
“一核”即以辽滨沿海经济区为核心。
“一带”即依托滨海大道,沿118公里海岸线,由东至西,终至大凌河入海口。
“一轴”即沿向海大道和305国道,从南向北,终至盘山县甜水乡。
“多点”即城区、县城、经济区和园区。
一切布局都和“海”这个主题词息息相关。如今,盘锦广大干部群众提起经济建设时,谈得最多的就是海。“身在海边不识海”对盘锦来说已经成为过去。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逐渐摸索出一条适合盘锦特点的产业转型道路,接续产业越来越明晰。”辛荣啸对记者说。据他介绍,盘锦在努力稳定油气采掘业的同时,通过积极研究探索,基本确立起石化及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石油装备制造、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及船舶修造、农产品加工,以及以旅游、商贸和物流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等6大重点接续产业和其他新兴产业。
盘锦坚持以龙头项目为核心,强化产业集群式发展,大力发展“高、新、奇、特”产品,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在一系列有效措施的推动下,盘锦这6大接续产业初具规模,所占比重逐步提高,产业竞争力日益增强。2010年,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取代油气采掘业成为全市第一大支柱产业。
“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和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工作的深入实施,一系列区域经济格局调整将更有利于盘锦加强与东北腹地的经济合作,带动盘锦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产业分工与合作。”辛荣啸说。
面朝大海,盘锦转型中促发展的视野越来越开阔,在“实现大发展、快发展、跨越式发展”的思路引领下,“向海发展全面转型、建设滨海新盘锦”成为盘锦未来5年的发展总目标,各项规划也将用“世界的高度、未来的眼光、现代化的标准”来科学编制。
“发展战略眼光的变化,令盘锦一下子完成了由点到线,再由线到‘立体空间’的转型布局。”孙国相说。
区域经济,从“辽油”到“辽滨”
去年建成通车的向海大道,一头连接着位于盘锦兴隆台区的辽河油田,一头连接着位于渤海湾腹地的辽滨沿海经济区。驱车行进之际,这条笔直而宽阔的大道仿佛在讲述盘锦的历史与未来。
辽河油田自1970年开始大规模开采,40年来已累计生产原油3.8亿吨,天然气500多亿立方米,上缴利税和各种费用1000亿元以上,在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带动了盘锦经济社会的迅速崛起和进步。
然而,面对“九五”之后原油产量连年下降的现状,发展接续产业、推进转型也成为辽油的主攻方向之一。
位于兴隆台区的盘锦石油天然气装备制造基地,中石油宝石钻机生产中心的7台石油钻机陆续下线,钻探最深可达9000米的“宝石”钻机十分显眼。“宝石”钻机的各项性能优越,赢得国内外客户青睐,一直订单不断。记者了解到,这家隶属于辽河油田的石油装备制造企业如今正向世界最大的陆地钻机基地迈进。
宝石钻机生产中心所在的盘锦石油天然气装备制造基地,正是盘锦市在转型进程中大力推进园区建设的成果之一。为了给接续产业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更高层次上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盘锦市精心构建“2+7”重点经济园区和“4+2”经济体发展布局。
这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就是盘锦人常提起的“辽滨”。历经5年的开发建设,总规划面积达545平方公里的辽滨沿海经济区,在大洼县的一片荒滩中迅速崛起。几年来,“辽滨”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40亿元,签约入驻项目130项,其中94个项目已开工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15.47亿元,累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0亿元,年均增长118%,正在向着打造成为科学发展的示范区、向海发展的先导区、改革创新的试验区的目标快速迈进。目前,“辽滨”已被辽宁省确定为综合改革试验区,其对盘锦经济的带动作用开始显现。
“一个地区的发展,如果没有一个强力的区域经济的支撑,就不可能有跨越,就不可能有突破。盘锦转型发展的支撑点就在‘辽滨’。”盘锦市常务副市长、辽滨沿海经济区党工委书记高科对记者说。
据介绍,今年盘锦市还将对辽滨沿海经济区基础设施完成投资200亿元以上,其中盘锦新港7个5万吨级码头将按建设进度推进,25万吨级原油码头及航道项目也将开工。同时,区内部路网进一步完善,“辽滨”将四通八达。
漫步辽滨沿海经济区,徐徐海风令人备感清爽。高科说,“到‘十二五’时期末,我们要将‘辽滨’打造成盘锦今天的规模,未来开放的盘锦形象和聚焦点就在这里。”
产业发展,从“单一”到“多元”
除了石油外,大米、河蟹、湿地、红海滩都是盘锦的“名片”,如今正成为推进盘锦转型的“助推器”。
以世界最大的滨海芦苇湿地为依托,建设968平方公里辽河口生态经济区和239平方公里红海滩湿地旅游度假区,盘锦正努力向国内外知名的旅游城市和湿地休闲之都迈进。目前,全市已拥有红海滩风景区、苇海蟹滩、鸟乐园、湿地休闲度假、温泉养生、历史文化、特色餐饮等众多的休闲产业项目,休闲产业已成为盘锦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第三产业中的支柱。2009年,盘锦市被国际休闲产业协会授予“国际湿地休闲示范城市”称号,是对他们既保护湿地又发展旅游的赞誉。
而盘锦的另两大“特产”大米和河蟹,将重点在品牌培育和精品工程上实现突破,成为带动农民致富的两个龙头,助推盘锦转型。
而在盘锦的6大接续产业中,我们看到了诸多“世界一流、国际领先”。诞生在盘锦石油天然气装备制造基地的DQ系列顶部驱动钻井装置和12000米特深井石油钻机,它们不仅是中国首台,更是国际领先,成功地打破了国外在这一领域的垄断。
目前,盘锦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新建企业技术研发中心5家,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3家,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年均增长30%以上。据了解,盘锦市还将围绕主导产业,尽快把辽河石化稠油加工研究院、和运合成橡胶研究院、辽宁陆海石油装备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建成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研发中心。届时,盘锦的创新能力,特别是企业的科技核心竞争力将进一步提高。
当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逐渐散去之时,人们发现,恰恰在危机肆虐的这段时间里,盘锦的基础设施建设形成高潮。围绕优化空间和生产力布局、实现沿海与腹地互动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盘锦超前、高起点、高标准地推进港口、铁路、公路、水利、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成果显著。今年,盘锦港二期工程开始建设,疏港铁路将通车,盘营客运专线今年还要和哈大铁路同步使用。
丰富的自然资源、优越的区位交通条件、非油气采掘业增加值不断提升、较高城市化水平,这些都为盘锦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创造了有利条件。而“十二五”时期及以后一段时间,辽河油田的原油年产量仍有望保持1000万吨左右。这些都将为盘锦进一步探索经济转型之路赢得宝贵的时间和空间。
作为辽宁确定的城乡一体化综合改革试验区,盘锦深化改革的动力更强,统筹城乡发展的力度更大。盘锦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加快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去年城乡居民收入比达到2.1∶1,城镇化率达到65%,均为进一步转型奠定了基础。
在原有的两县两区基础上,盘锦还大力推进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创新。他们规划建设辽滨沿海经济区和辽河口生态经济区,实行市政府垂直管理。这一系列措施不断加大了体制机制创新力度,盘锦正致力于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机制体制。
站在渤海湾眺望远方,深感盘锦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面对难得的发展机遇,盘锦人明确提出,到“十二五”时期末,将盘锦打造成东北地区最具影响力和吸引力的城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