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特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6月2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气势恢宏 精彩纷呈
——专访《我们的旗帜》总导演陈维亚
本报记者 佘 颖
小学生在天津市大中小学生歌咏大会上演唱红色歌曲。 新华社记者 李 想摄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文艺晚会《我们的旗帜》日前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上演。近日,晚会总导演陈维亚接受记者专访,解读晚会创作主题与亮点。

记者:《我们的旗帜》是为了庆祝党的90华诞,这台晚会有何创新之处?

陈维亚:晚会的主题非常明确,是庆祝建党90周年。在此基础上,如何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是所有主创需要思考的问题。过去的大型晚会,从《东方红》到《复兴之路》都采取编年体的形式来呈现,我们希望这次能够有所改变。这个思路得到了各方认可。这台晚会只有序曲部分有很简短的回顾,紧接着就切入2011年7月1日这一天,各族人民欢聚一堂,载歌载舞,共贺党的90华诞。这是晚会的第一章节。我们采取了倒叙的手法,回忆党如何带领各族人民英勇奋斗,这就是第二章《人民的脊梁》。

在打破编年体结构后,晚会的表现形式和手法前进了一大步。《我们的旗帜》唱的是过去90年人们耳熟能详的老歌曲,舞台上有许多知名老中青艺术家。我们要求所有的歌曲、所有的演员都要经过重新编排,服从晚会的需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精神内涵。与《复兴之路》着重音乐舞蹈不同,《我们的旗帜》很多节目更加注重戏剧效果,表演和背景多媒体影像的配合。以反映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第三篇章为例,我们选择了3首歌,分别是《社会主义好》、《革命人永远是年轻》、《我们走在大路上》。这3首歌反映了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人民的干劲和成就,但在舞台上怎么来表现呢?我们设计了热火朝天的生产车间,舞台上有车床、吊车,刘秉义老师一身工装,在黑板上写下“社会主义好”几个大字,然后歌声响起,仿佛一场音乐剧开场。此情此景,一下子就把观众带回到那个年代。类似的例子晚会中还有很多,这些情景结合在一起,让观众感受到党走过的伟大历程和各个时代人们的精神面貌。

记者:打破编年体后,晚会的主题怎样呈现?

陈维亚:晚会名为“我们的旗帜”。“旗帜”是信念、是号召,也是贯穿整台晚会的元素。一进场,观众就会看到“我们的旗帜”5个金色的大字,舞台两侧是巨大的红旗,开场序曲中,钢水浇铸出巨大的党徽,与第四场中一面巨大的党旗交相辉映。此外,在晚会各个节目中,旗帜也多次出现:在《七律·长征》中,最艰难的时刻,战士手中挥舞旗帜迈向黎明的曙光;在《风雨同舟》高潮段落,演员们搭成15米高的人塔,几百双手将一面党旗从塔底传递到塔尖,非常有震撼力。

记者:在排练中,有没有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

陈维亚:90年的风雨历程见证了党的伟大,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更没有艺术家的春天。演出是为党献礼,所有的演员都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真诚,没有一个叫苦叫累的。《风雨同舟》站在“人塔”尖上那个小演员,刚开始的时候一上去就犯晕,到现在已经能够稳稳站立,展开红旗;歌舞《保卫黄河》中,舞蹈演员黄豆豆要在一条升起的狭窄的舞台上做出高难度的动作,他彩排中迸发的力量让我们看了都觉得震撼;我们的老艺术家胡松华、才旦卓玛已经年过八旬,还在为党放声高歌;歌舞《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田华、陶玉玲、贾作光、张勇手4位老艺术家的年龄加在一起已经有320岁,但他们载歌载舞的激情令所有人佩服不已;还有小朋友们、青年舞蹈演员们,以及幕后承担道具、舞台移动的战士们,他们都为晚会付出了许多许多。

目前整台晚会已经得到了各方面的肯定,《我们的旗帜》就像一幅工笔画,气势恢宏、细节精美,受到好评。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