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版:公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5月3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国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

543 孟凡爱

孟凡爱,女,汉族,1953年7月生,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税郭镇王庄村村民。

作为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孟凡爱三十六年如一日,无怨无悔地照顾6位老人。

1975年,孟凡爱嫁入王庄村宋家。当时,她面临的是一个让人揪心的大家庭:精神失常的婆婆和年迈的奶奶,以及因病、因残失去劳动能力且无儿无女的两位堂叔和两位堂婶。看着他们艰难度日,孟凡爱的心颤抖了:“我们要全部负责起来,给他们养老送终。”丈夫感动得热泪盈眶,但是他知道,一个人同时照顾两个老人尚且力不从心,更何况是要照顾6位。赡养奶奶和母亲义不容辞,但堂叔、堂婶完全可以不管不问。但36年间,孟凡爱每天为老人们挑水、洗衣、做饭、端屎端尿,生病住院她去陪护,住院费也是她从自己腰包里掏……

堂叔宋开支长年患有哮喘病、粗腿病,身上流出的脓血经常粘在衣服上,孟凡爱便为他做了两身棉袄棉裤;堂婶李广同右前臂缺失,且患哮喘病,犯病时吃喝拉撒都在床上,沾了屎尿的裤子和床单都是孟凡爱一遍一遍搓洗干净。一次,堂叔宋开才因肺气肿病住院,其妻李广同也犯了哮喘。孟凡爱让丈夫到医院陪护宋开才,自己则用三轮车拉着李广同到卫生院输液,一输就输了32天。

36年来,老人们的一切花销,除了村、镇能报销的部分,都是由孟凡爱承担。虽然村里给了老人几亩耕地,但由于他们没有劳动能力耕种,也是孟凡爱帮他们种、替他们收,收获的粮食颗粒不少地交给老人。宋开支夫妇俩去世后,遗留下来的房产、物品,按理说孟凡爱应继承,但她却全部交给了村委会处理。如今,孟凡爱悉心照顾的6位老人中有5人已相继安详地离开了人世。在孟凡爱看来,老人能安度晚年,就是对她最好的回报。

孟凡爱的事迹令很多人为之感动。2011年,她被评为第三届山东省道德模范。

544 孟丽秀

孟丽秀,女,汉族,1973年6月生,青海省兴海县曲什安镇大米滩村村民。

十几年来,孟丽秀一直重复着喂饭、洗头、洗脚、剃头、刮脸的动作,在她的照料下,婆婆含笑去世,公公平静而幸福地安享晚年。

1994年,孟丽秀从曲什安镇塔洞村嫁到了大米滩村李文清家。李文清的父母身患疾病长年卧床,李文清也年复一年地在外地打工。孟丽秀一个人带着两个上小学的孩子,操持着家里几亩地,还要照顾两位卧病在床的老人。她为两位老人穿衣洗脸、做饭做菜、洗澡搓背、端屎端尿……在她的精心照料下,瘫痪在床的公公能独立站起来了,神志也变得清醒起来。孟丽秀的家境本来就不好,加上两个孩子的学费和公公、婆婆的医疗费,经济更是捉襟见肘。为了更好地照顾公婆,她除了种好家里那几亩薄田外,一有空就去干小工。2002年,她用挣来的钱,再加上丈夫打工寄回来的钱,把自家西屋翻修了一番,让公婆住上了新房。为了方便公公上厕所,她专门腾出了一间房子,绞尽脑汁做了一个能够方便起坐的便桶,还安上了扶手。她说:“丈夫不在家,我就是家里的顶梁柱。”几年前,婆婆去世时拉着她的手说:“下辈子你还来做我的儿媳妇。”公公一提起这个跟亲闺女一样亲的儿媳,眼里便噙满泪花,“她照顾我老伴直到去世,现在又照顾我安度晚年,摊上这么一个好闺女,是我们李家的福分啊!”

2006年,孟丽秀获得全国孝亲敬老之星荣誉称号;2007年,被评为青海省首届十大孝亲敬老楷模。

545 孟佩杰

孟佩杰,女,汉族,1991年11月生,共青团员,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学生。

孟佩杰5岁那年,生父去世。迫于生活压力,母亲将她送给刘芳英夫妇收养。1998年,养母刘芳英患上了椎管狭窄症。经过治疗虽然保住了生命,但只能依靠双拐勉强走路。一年后,养父无法忍受艰难的生活离家出走。这一年,孟佩杰只有8岁。

从那时起,孟佩杰便开始承担起照顾瘫痪养母的重担。北方的冬天要烧炉子,孟佩杰每天早早起来给炉子添炭、掏灰。身子小,够不着灶台就站在小凳子上,摔伤、烧伤记不得多少次;为娘俩洗衣服、为养母擦洗身子,手冻得又红又肿,膝盖不知磨破了几层皮;到市场上买菜,不认识葱姜蒜,她就按妈妈编的顺口溜记:“圆圆的是蒜,长长的是葱,扁扁的豆角绿茵茵……”

2007年,孟佩杰初中毕业,刘芳英的病情却开始恶化,最终瘫痪并完全丧失了自理能力。还未成年的孟佩杰主动选择了在临汾学院隰县基础部学习,就近照顾养母。2009年,按照学校的安排,在隰县上完两年后,孟佩杰还必须到临汾(总校)再接受3年教育。孟佩杰决定:带上母亲去上学!

为了及时照顾母亲,她在离学校最近的地方租了房屋,并向学校申请了走读。孟佩杰每天的时间都安排得满满当当:早上6点,帮养母穿衣服,给她洗脸、梳头,然后赶到学校上课。中午12点下课赶回家,做饭、喂饭,给母亲擦洗身子、活动筋骨、敷药按摩、洗漱更衣、倒屎倒尿,换洗床单、被褥,下午两点再赶回学校上课。下午放学后,她又匆匆赶回家中做晚饭、做家务,服侍母亲睡觉。每天就这样奔波在课堂和出租屋之间。

刚强的母亲瘫痪后脾气也越来越大,孟佩杰就经常提醒自己,不能惹母亲生气,平日里功课再忙,她都会抽出时间陪母亲聊天。懂事的孟佩杰从来不乱花钱,时刻惦记着家里卧床的养母,对养母十几年如一日的悉心照料,任劳任怨,不离不弃。

2009年,临汾市委授予孟佩杰母女文明和谐家庭荣誉称号;2010年,孟佩杰成为临汾市年龄最小的十佳道德模范。

546 范英娇

范英娇,女,汉族,1951年10月生,福建省寿宁县南阳镇含头村村民。

41年来,范英娇以一颗朴素的善良之心,先后赡养了家族5位孤寡老人,让他们感受到人间的真情与温暖。

1963年,12岁的范英娇从浙江逃荒至寿宁,因父病故、母改嫁,无家可归的她被含头村的张大连、叶雪花夫妇收为养孙女。1970年,她与同被张大连收养的张芝和结为夫妇。阿婆叶雪花50多岁时患眼疾,不久双目失明,80岁以后,双腿瘫痪不能走路。范英娇、张芝和夫妇精心伺候着老人,还教育3个儿子一起帮助料理老人。在范英娇无微不至的照顾下,阿公张大连活到86岁离世,阿婆叶雪花活到98岁去世。张大连的两个弟弟张细扭和张大庆因终生未娶,老无所养。范英娇、张芝和夫妇把他们接到家里,像亲爷爷一样侍候,直到两位老人80多岁去世。“照顾阿公张大连和阿婆叶雪花是应该的,毕竟他们对英娇夫妇有养育之恩,但对三阿公、四阿公也像亲爷爷一样伺候着养老送终,真难得他们夫妇的一片孝心好心。”含头村民对范英娇夫妇孝老敬老的事迹赞不绝口。

范英娇赡养的第五位老人吕养春,是阿婆与前夫所生的儿子,患痴呆症有60多年。40多年来,范英娇悉心照顾老人的饮食起居。吕养春的病情时好时坏,发病时就会动手打为他换衣服的范英娇,有时还会拿刀追砍人。每次范英娇都耐心地安抚老人,让他安静下来,重新给他换上衣服。有人曾问范英娇:他们跟你没有一点血缘关系,这样辛劳地付出,值得吗?范英娇回答说:“赡养老人是我们的责任,即使他们和我没有任何血缘关系。我也绝不能让他们受苦。”

除了长期照顾家里的5位老人,范英娇还对村里其他需要帮助的老人给予关心照顾。近年来,在范英娇夫妇以善报善事迹的影响带动下,村里形成了孝老敬老爱老养老的良好风尚。

范英娇获得全国孝亲敬老之星、首届宁德市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547 施春禄

施春禄,男,汉族,1967年2月生,重庆市云阳县司法局南溪司法所负责人。

多年来,施春禄继承“百善孝为先”的光荣传统,先后细心照顾年老多病的母亲和岳父岳母,被众人称为“孝子孝婿”。

1991年12月,年仅51岁的父亲突遇车祸去世,留下了为母亲治病欠的5000多元债务,施春禄的爱人也因集体企业破产而失去工作,一家生活重担压在排行老大的施春禄身上。他将母亲接到自己身边,一边工作,一边照顾母亲,一边还债,一边支持鼓励弟弟妹妹完成学业。

2006年1月,施春禄的岳母因高血压突发脑梗塞造成偏瘫。当时岳父已是70岁高龄,岳父母的其他三个子女都在外地务工,照顾岳父母的重担又落在施春禄夫妇身上。在岳母住院期间,施春禄连续7天7夜守候在病床前,找医生,端屎端尿,跑前跑后,忙个不停。同病房的人都以为施春禄是她的儿子,当得知是女婿时,大家都伸出大拇指说,真是一个难得的好女婿。

岳母患病后第八个月,岳父又因高血压引发脑梗塞,生活重担再一次同时压在施春禄两夫妇身上。2009年5月16日深夜11点钟左右,岳父突发冠心病,伴有剧烈的心绞痛,他一口气将150斤重的岳父背到距自己家500多米的县三人民医院,由于抢救及时,岳父转危为安。

5年来,施春禄一边寻医访药,一边指导老人服药,随时和他们交流病情,让他们对自己的病情有更深了解,从而减轻了精神压力。目前,在施春禄夫妇的精心照顾下,岳父母的病情明显好转,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岳父能够拄着拐杖下楼,岳母也能在家中适当走动。施春禄的岳父母逢人便说:“要不是我这个大女婿,我们早就见阎王爷去了。”

2010年7月,施春禄被云阳县直机关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548 洪岳民

洪岳民,男,汉族,1959年1月生,上海市黄浦区豫园街道大境居委会居民。

洪岳民十几年如一日照顾重病的妻子,他以坎坷的经历和自身的坚守谱写了一曲“和美家庭、和睦邻里、和谐社区、孝老爱亲”的颂歌。

12年前,洪岳民的妻子小郭被诊断为癌症。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洪岳民给了妻子一个坚强有力的臂膀,坚持带着妻子看病求药。为了让妻子建立起战胜病魔的信心,他常说的一句话是:你的健康,就是我们全家的幸福。在洪岳民的悉心照料下,妻子的病奇迹般地日趋好转。

然而,不幸再一次降临到这个家庭。妻子的癌症刚刚好转,突然又得了心脏病,不久,又因脑中风而致左偏瘫。妻子瘫在床上,生活无法自理,家里的一切生活琐事全都落在洪岳民一个人身上:买菜、烧饭、洗衣、打扫卫生,为妻子端菜送水、喂饭喂药,帮妻子洗脸洗脚、擦背更衣……为了让妻子的身体尽快恢复机能,洪岳民每天坚持搀扶着她在附近的绿地散步、晒太阳。为了让妻子多与人交流,保持心情舒畅,社区里有活动洪岳民都会推着妻子去参加。

十几年过去了,洪岳民用他的爱抚慰着妻子,用他的真情为妻子的生命之路洒满阳光。如今小郭左腿功能开始恢复,甩掉了拐杖,在洪岳民的搀扶下,满脸幸福地在小区绿地蹒跚散步。

洪岳民不但无微不至地爱着妻子,对自己的兄弟也充满着爱心。20年了,这三个家庭和睦相处,从没因生活琐事而发生过摩擦或争吵。

洪岳民入选中国文明网“中国好人榜”。

549 赵静华

赵静华,女,汉族,1967年6月生,天津市津南区小站镇和平路社区居民。

1996年,赵静华从辽宁抚顺来到天津津南区小站镇打工。在朋友的撮合下,她与同样有一段失败婚姻的当地人崔连发结成了夫妻。当丈夫患病垂危的关键时刻,这位普通妇女捐出肝肾挽救自己丈夫的生命。

赵静华再婚时几乎没有一分钱存款,还要一起拉扯崔连发的6岁女儿。崔连发开出租车,赵静华打零工,虽然日子紧紧巴巴,但一家三口却过得其乐融融。天有不测风云。2005年6月,崔连发患上肾炎,出租车开不成了。赵静华也因身体不好在家休养,一家人就靠每月390元的低保金生活。2006年6月,崔连发转为尿毒症,仅能靠透析维持生命。赵静华拖着病体到处打零工,但微薄的收入无异杯水车薪。不得已,她开始四处举债。同年10月,崔连发因病重住进了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赵静华下定决心:砸锅卖铁也要给丈夫治病。她把家里的两间平房卖掉,为节省开支,每天只吃干饼和咸菜,并且有空就在医院捡饮料瓶。此时,41岁的崔连发已是尿毒症末期,医生说只有进行肾移植。40岁的赵静华当即表示愿意捐肾给丈夫。随后的检查结果顺利得令人吃惊。两人血型、配型完全符合肾移植条件。而作为没有血缘关系的夫妻,肾配型成功率仅为十万分之一。在进一步检查中,崔连发又被确诊为肝腹水、肝硬化,需要同时接受肝肾联合移植。再一次,赵静华毫不犹豫地坚决表示为丈夫捐肝。而检查结果又再次符合移植条件。赵静华庆幸老天的眷顾,但却遭到丈夫的坚决反对:“我已经这样了,如果你再有事,这个家就完了。让我死吧,大家都解脱了。”赵静华哭着说:“只要能救你,我愿意为你做一切,哪怕死都无所谓。”活体肝肾联合移植在国际上非常少见,而单一供体且带肝中静脉的,在全球也无先例。医院反复提示手术的危险性,并让赵静华对捐赠行为作出慎重决定。然而她却义无反顾。赵静华深知手术的危险性,手术前她回东北老家看望了自己的老娘和孩子。2007年9月25日,经过20多个小时的手术,赵静华的一个肾和60%带有静脉的肝脏被移植到崔连发的体内。曾经被宣告死亡的崔连发重获了生命。如今,崔连发再次当起了司机,夫妻俩的身体也逐渐恢复。

2007年,赵静华被评为感动天津十大人物。她的先进事迹经全国各大新闻媒体宣传报道后,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550 班银城

班银城,男,汉族,1980年9月生,河北省邯郸市香道食品有限公司职工。

班银城身世不幸,父亲早逝,母亲带着4个孩子艰难生活。他13岁那年,母亲在回娘家的途中走失。班银城用了17年时间,踏遍四省千村终于找到母亲。

自从母亲失踪,兄妹几人生活更加艰难。姐姐自小寄养在外难以自顾,哥哥为了养家在外打工。还是孩子的班银城负担起自己和妹妹的生活。挨饿是家常便饭,他有一个念头:让妹妹吃上饭,他就知足了。转眼春节来临,听着家家户户喜庆的鞭炮声,想着自己生死未卜的母亲,班银城兄妹蜷缩在家中黯然泪下。娘,你究竟去了哪里?生要见人,死要见尸。刚满14岁的班银城怀揣着东拼西凑的22.2元,第一次踏上了寻找母亲的道路,这一走就是17年。他辗转武安、涉县,一无所得。在涉县更乐镇,身无分文、饥寒交迫的班银城留在镇上的砖厂打工。由于年龄小,身体弱,别人每天能挣10元钱,他只有2元钱的工钱。一个月后,他怀揣着53元钱又到了邢台,边打工边找母亲,两个月没有任何消息,无奈之下只得回家。不久后,他再次背起行囊开始了寻母之旅。3年多的时间,班银城的足迹踏遍了山东、河北、河南、山西4个省份,但是一次次抱着希望而去,一次次的失望而归。哥哥班发城和他商量,哥哥在外打工挣钱,专门供弟弟寻找母亲。这期间,班银城成了家,家里的收入他都用于寻找母亲。妻子在不理解中弃他而去。舅舅不止一次劝说班银城:“孩子,放弃吧!你好好成个家过日子吧,不能这辈子都荒在这上头呀!”班银城坚定地答道:“找不到娘我就一辈子不见你。”

多年的寻找让班银城意识到目光应该集中到偏僻山区村庄。为了方便寻找母亲,班银城当起了货郎,开始在乡间边卖货边寻找。功夫不负有心人。2010年7月6日,班银城在石家庄市平山县孟家庄镇黄家湾摆摊卖货,意外地找到了日夜思念的母亲。67岁的贾书梅在儿子的痴心苦寻下终于再次踏入家门。

2010年,班银城被评为年度感动河北十大人物。

551 袁初红

袁初红,女,汉族,1966年12月生,海南省临高县临城镇宫花村村民。

为追求真爱,广西女子袁初红远嫁海南,不料婚后两年丈夫即瘫痪在床。13年来,袁初红用自己瘦弱的肩膀撑起了一个极度贫困的家庭,即使面对丈夫离婚的要求也永不言弃。

袁初红本是广西玉林人,在海南省临高县打工时,结识了当地人黄启京。1986年,两人冲破了层层阻力,组建了家庭。虽然生活清苦,但夫妻俩恩恩爱爱,孩子的出生更是给这个小家庭带来了无数的喜悦。可婚后不久,黄启京的肌肉开始逐渐萎缩,由于无钱医治,病情不断恶化,慢慢地,黄启京丧失了劳动能力。袁初红开始了家务、农活一肩挑的日子。由于丈夫看病吃药,子女尚幼,袁初红家十分贫困,但是只要能够和儿女、丈夫在一起,她心里就感到踏实。

1998年,黄启京病情加重,最终瘫痪在床。由于长期瘫痪导致严重便秘,袁初红就用手指帮丈夫一点一点抠出来。瘫痪卧床后,黄启京心情烦躁,容易动怒。袁初红体谅丈夫的苦闷,从不与他计较。袁初红的父母专程从广西赶到海南临高,劝袁初红回广西老家改嫁。而此时,黄启京为了达到让妻子改嫁的目的,竟违心地对妻子说了十分难听的话,要求离婚。丈夫的这种行为像一把冰凉的尖刀捅进了袁初红的心里。受了委屈的袁初红一气之下离开黄启京,回到了广西老家。在广西的一个多月,每天晚上她都无法入眠,耳边总是响起儿女呼喊妈妈的哭声,眼前不断浮现丈夫那双孤独无助的眼神。她放不下儿女和丈夫,最后义无反顾地回到了海南临高,并且下定决心,不管今后再苦再累再穷,也不会和丈夫儿女分开。

多年来,勤劳善良的袁初红用自己的行动感动了丈夫,感动了当地村民,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她无怨无悔、执着奉献,精心照顾丈夫和家庭,以实际行动奏响了不离不弃、相互守望的颂歌。

552 袁梅芬

袁梅芬,女,汉族,1958年4月生,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华士镇步步高服装城经理。

20多年来,袁梅芬收养了两个孤儿,让他们尽享家庭温暖。

上世纪80年代初,袁梅芬与徐兴鹤结为夫妇,小两口的日子过得并不宽裕。1983年,还没有生孩子的袁梅芬夫妇听说有人把一名刚出生一个月的女婴遗弃,就决定把孩子收养下来。她给孩子取名徐红,意思是希望孩子以后的人生像太阳般火红。第二年,袁梅芬又听说一位老太太捡到一个男婴,但没有能力抚养孩子,于是她又把那个男婴抱回了家,取名徐能。这是一个早产儿,体质很弱。送到医院检查后,发现他白血球高。袁梅芬又东拼西凑,花了5000多元给孩子治好了病。“我从小没有父母疼爱,所以我不想让孩子吃我小时候吃过的苦。”袁梅芬这样解释自己收养孩子的举动。20余年来,她从不避讳谈一双儿女是领养来的事实,但在孩子们心里,她比亲妈还要亲。俩孩子刚进家门时,袁梅芬夫妇的日子过得紧紧巴巴,为增加一点收入,袁梅芬每天凌晨3点起床步行到张家港卖菜。有人问她,自己的日子都过得艰难,又添了两张小嘴,以后怎么过啊?她说:“我这个当妈妈的就算锅里还剩最后一口饭,也要留给儿女!”

1989年,靠着勤俭持家,袁梅芬夫妇手头宽裕了,打算将家里两间平房翻建成楼房。当时,袁梅芬和丈夫要在镇上经营服装店,家中无人照看工地。她听说邻村有个69岁的单身老人赵松林,就把他请过来,平时就吃住在家里。3个月后房子盖好了,赵松林愁容满面。原来,老人怕回到自己家,再过孤苦伶仃的日子。袁梅芬对老人说:“你愿留,就留下吧,将来年纪大了,我为你养老送终!”老人喜出望外,从此正式成为袁梅芬家的一员。五口之家就这样组成了。

袁梅芬用慈母的爱关怀着一双儿女,也用胜似亲生女儿的孝心照顾着老人。赵老汉腿部静脉曲张先后动了两次手术,袁梅芬花去医疗费数千元,并悉心照料,毫无怨言;老人不慎跌断了骨头,袁梅芬就天天熬骨头汤给老人喝。老人一晃已在袁梅芬家生活19年,老人八十大寿时,袁梅芬还热热闹闹地为他办了一场寿酒。

袁梅芬家庭被评为无锡市文明家庭。她荣获第二届江苏省道德模范提名奖、感动无锡十佳母亲、无锡市孝老爱亲模范等荣誉称号,入选中国文明网“中国好人榜”。

553 高艳居

高艳居,男,汉族,1965年9月生,黑龙江省牡丹江市阳明区新兴街道居民。

高艳居是一个普通的打工仔,但他毅然与一个瘫痪女结合,并且挑起全部的家庭重担,常年悉心照料妻子和两位重病老人,用质朴与真挚抒写了一曲爱的赞歌。

1996年,高艳居从农村来到牡丹江市区打工,在偶然的接触中,他了解到刘淑萍瘫痪多年,其父亲患有脑血栓、老年痴呆症,其母亲患有严重的心脏病和类风湿性关节炎。两位病重的老人加上一个瘫痪在床的女儿,刘家生活陷入了困境。高艳居被深深触动,激动地对刘母说:“大娘,今后家里有什么活就让我来帮助干。”经过半年多的接触,高艳居已成了刘家不可缺少的一分子。他和刘淑萍之间也擦出了爱情的火花。与刘淑萍结婚的想法,不仅遭到自己亲属的强烈反对,也遭到了刘家人的拒绝,还有周围人的不理解。高艳居顶住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非议,用他的善良和坦诚赢得了刘家二老的信赖。

婚后,高艳居每天除了去外面干活,还要回到家里伺候妻子,照顾年迈多病的岳父母。岳父患脑血栓多年,行动不便,他每天都要抽出时间帮助岳父锻炼行走。前几年,老人突然病情加重,卧床不起,高艳居就每天侍奉左右,端屎倒尿,为老人擦洗身子。岳母的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越来越严重,什么家务活都干不了,他忙完外面忙家里,除洗衣做饭外,还时常抽空给岳母按摩,减轻岳母的病痛。老两口离世时,都是握着“儿子”的手安详而去的。

刘淑萍是高位截瘫。高艳居每天要为妻子擦洗一两次身子,为她换上干净衣服,妻子每次大小便之后他都会及时清洗。前些年,妻子患上了慢性肾炎,几分钟就得小便一次,高艳居也没有一点厌烦的表情,还总是安慰妻子。

高艳居十五年如一日地照顾瘫痪妻子的事迹,在当地引起了强烈反响,被传为佳话。2008年,高艳居获得牡丹江市道德模范荣誉称号。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