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4下一版 2011年5月3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崇高的事业 生命的赞歌
——追记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博士生导师、学报主编严高鸿
本报记者 曹红艳 刘国顺 通讯员 严满伟
这是严高鸿在批改论文(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2010年12月18日,62岁的严高鸿倒在了博士论文开题报告会上,永远离开了他挚爱的岗位。几个月以来,严高鸿立足教学岗位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呕心沥血献身事业的先进事迹,在南京政治学院师生中引起强烈反响。这位不平凡的政治理论教员把生命奉献给了崇高的事业,他的先进事迹带给人们许多感动与震撼。

在教学岗位上传播党的创新理论

严高鸿曾经是一位海防战士。1968年入伍时,他随部队驻守在东南海防前线一座小岛上。在这里,他成长为部队的理论学习辅导员,后来又被选送到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1979年,严高鸿进入刚刚组建的解放军南京政治学校,当上了政治理论教员。

“严高鸿刚当教员的那几年就连续发表科研成果,在哲学研究上崭露头角。”曾经的教研室主任方云光回忆,那时严高鸿等8个年轻教员,都住在学校同一栋楼里。无论春夏秋冬,这8个房间每天晚上11点前没有熄过灯。

凭着刻苦钻研的精神,严高鸿在同批教员中第一个登上讲台、第一个介绍授课经验、第一个独立讲授整本教材、第一个在理论界权威期刊《哲学研究》上发表论文。

严高鸿常说,“马克思理论教学需要一批忠诚勇敢的战士,需要一支开拓创新的队伍。”

从拉萨到山南再到林芝,近600公里的颠簸,翻越海拔5000多米的雪山……这是严高鸿曾经走过的授课路线。上世纪80年代,在部队人才建设向知识化目标转型、全军干部掀起自学高考热潮的时候,他走进一个又一个军营为基层官兵授课。

1989年,严高鸿发表《论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兼评传统的地理环境理论》一文,文章观点揭示了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他的论述引起强烈反响,被一些学者称为“严高鸿命题”。

2009年,严高鸿撰写的《改革开放新阶段的实践标准与解放思想》,在学术界引起广泛关注。

严高鸿曾经说,一个有责任心的理论工作者必须聚焦理论前沿,瞄准社会热点,为解决国家和军队建设中的重大现实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舆论支持。

多年来,他自觉肩负起党的理论工作者的时代使命,笔耕不辍,先后撰写了《构建和谐社会与党的意识形态建设》等55篇研究文章,主持完成8项国家、军队和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出版著作和教材17部,荣获“中国图书奖”、首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奖项。

“严高鸿教授从战士到博士生导师,从教30多年,不断攀登着新的高峰。做学问的高峰、育人的高峰、办刊物的高峰。”南京政治学院院长蒋乾麟如是说。

一丝不苟做好主编

走进严高鸿简易的办公室,给记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一是《南京政治学院学报》获得的一系列赞誉;二是严高鸿用红笔修改批阅过的一沓沓“样稿”。

在全国9000多家期刊中,《南京政治学院学报》先后获“首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期刊奖提名奖”、“全国三十佳社科学报”、“第三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等殊荣,被选为“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首批“军事学核心期刊”,连续5次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一本只有27个年头的军队社科类学术期刊,何以能在全国近万家刊物中脱颖而出?

南京政治学院老院长毕文波说,“我们1997年请严高鸿当主编,期望他用10年的时间把学报推向全国,没想到他只用了5年多时间就实现了这个目标,实在是不容易啊!”

在严高鸿的带领下,学报开设的“军事心理学”、“军事伦理学”等一批特色栏目填补了全军的空白;以许志功等一大批知名学者为龙头、以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为骨干、以部队政工干部为基础的学报作者队伍建立起来了。

“不错一个观点、不错一个字、不错一个标点”,这是严高鸿为学报立下的规矩。一期学报25万字128页,每期稿子他都要审阅3遍。

校对清样时怕眼睛看花,他就用尺子一行一行地压着看。一把普通的塑料尺子已经磨得没有了刻度,体现了他拼命工作的责任心和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

熟悉严高鸿的人都知道,凡是送到严高鸿手上的稿子想顺利发表出来很难。他的办公桌上时常堆满了稿件,随手翻看被改得如大花脸般的稿子曾有人提出疑问:学报不缺稿源,有些稿子没有修改价值又何必花那么大心血?严高鸿回答:基层官兵写篇稿不容易,有些稿件尽管语言表述不准确,但还是有些新的内容。

被誉为“忠诚党的创新理论的模范教员”的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教授方永刚,是学报的老作者。在他当讲师的时候,给学报的第一篇投稿就引起严高鸿的注意。从那以后,他们开始了长达8年的交流。2004年,正在读博士的方永刚和导师专程从大连赶到南京,向严高鸿征求博士论文选题的意见。方永刚曾不止一次地说,在传播党的创新理论道路上,严教授给了他巨大的勇气和信心。

扎根讲台辛勤育人

作为南京政治学院最早的两名博士生导师之一,在2008年4月严高鸿就到了退休年龄,因为教学和科研需要组织上特批他退休年龄延长到2011年4月。这些年,他多次谢绝地方的高薪聘请,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近5年每年授课都在250课时以上。

为适应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的需要,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严高鸿和毕文波教授在学术界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一起牵头推进军事思维学学科建设。

他们有一个共识,就是要真正做到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学员的头脑,就必须从思维方式和方法论的层面上引导学员深刻理解党的创新理论的科学性。

经过多年探索,他们为学院博士生等班次开设了军事思维学、马克思主义军事哲学、当代军事战略思维研究等课程。重点攻关的两个课题,分别被立项为全军“十五”规划项目和学院“十一五”重点项目。其中,《军事思维学前沿问题研究》一书,获“首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和第一届“军事科学版精品名著奖”。严高鸿主编的《当代军事哲学》,列入了总参下达的全军院校重点网络课程建设项目。

依托这一学科,严高鸿先后培养了15名硕士、23名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为军队建设输送了一批高层次的研究人才,使学院成为我军研究军事思维学重要基地。

“做严老师的学生,辛苦但很幸福”。在严高鸿的博士生中间流传着这样的故事:几年前,一位参加完学院毕业典礼的博士生兴冲冲地来找导师,想表达自己的感谢之情。然而,严高鸿一脸严肃地要求他,必须在离校前写出1份检查。原来,这位学生因为做事拖拉没能按时交出论文初稿,尽管在导师的反复督促下及时完成了论文,但严高鸿要求该学生必须深刻反省3年来在学习上的问题,否则不能从他这里毕业。

严高鸿常常对身边的教员们说,当看到我们的学员扎根在各个基层岗位,当他们用自己的忠诚和勇敢戍守边防,当他们把马克思主义真理带到四面八方,我们当教员的价值就在那里得到了最好的诠释,教员的幸福就在那里得到了最大的张扬。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