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新农村·对话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5月3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亿万农民群众铺就致富路幸福路
本报记者 薛志伟 李 力 乔金亮
李盛霖(左二)、董正国(左一)、敖日明(右二)、王翠娥(右一)在交谈。 本报记者 乔金亮摄

如何顺应农民群众的新期待,推动我国农村公路建设迈上新台阶。日前,本报邀请交通运输部部长李盛霖,与来自地方的领导和农民代表共同探讨——

对话人——

李盛霖:交通运输部部长

董正国:河北省平泉县委书记

敖日明:河南省光山县交通运输局局长

王翠娥:河北省平泉县榆树林子镇郑杖子村党支部书记

策划人——

李 力:本报农村新闻部副主任

话题之一

农村路网建设带动县域经济发展

李盛霖:农村公路是保障农民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先导性、基础性设施,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农民是中国最广大的群体,如果农村没有得到公路发展的实际好处,如果修了那么多高速公路,农民却不能顺利地从城市回家,就不能说公路的发展是健康的。“十一五”期间,在高速公路快速发展,各省干线加强改造的同时,国家的资金重点放在了农村公路建设上。经过这几年发展,全国的公路形成了一个整体网。如果说高速公路是骨架,各省干线是连接线,农村公路就是它的毛细血管,只有农村公路发展了,全国路网从宏观来讲才能形成一个整体。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农村公路发展史上完成投资最多、建设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也是成效最大的一个历史时期。5年来,交通运输部每年都把农村公路工作作为年度交通运输工作的第一件大事来抓,组织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和现场会、经验交流会,安排部署农村公路重点工作。

王翠娥:我们村是距县城较远的山村,全村有10个居民组,512户,分布在四个自然村。村民们分散居住,祖祖辈辈走的都是脏乱差、坑凹不平的泥路,靠传统的种植方式生活,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这几年,国家加大了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每公里补8万元至10万元修“村村通”公路。我村在县交通局的支持下,修了三个自然村的“组组通”和部分“户户通”道路,解决了群众出行难的问题。

我的亲身体会是,之前交通不便,导致村里比较闭塞。通过修路,车好走了,给村里带来了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北京的投资商来我镇建了个较大的集贸市场。过去,我们村主要是种高粱和玉米。如今,依靠交通的便捷,群众建起了蔬菜大棚,现在全村有550多个大棚。按保守计算,一个大棚能赚3万元,一年就有1500万元的收入。每天我们都要有150辆至200辆车往外运黄瓜,村里大棚的黄瓜隔两天就必须趁嫩摘一次,再大了市场就不要了。黄瓜最怕颠,如果像以前一样路不好走,车一颠就把顶花带刺的嫩黄瓜颠坏了,黄瓜就卖不上好价钱了,所以,大伙儿都念叨政府修路是帮农民办了一件大好事。

董正国:平泉县处于河北、内蒙古、辽宁三省区交界处,有较好的区位优势,但原来因为交通因素发挥不出来。近几年,平泉县掀起了“村村通”建设高潮。2004年开始,实施“村村通”工程,到2010年全县共完成村级公路硬化1017.1公里,每年完成硬化近170公里,全县行政村基本全部实现道路硬化。经过几年的建设,到2010年,全县每百公里道路硬化达到57.2公里,比“十一五”之前增加了四倍。“十一五”期间,平泉县公路总里程由过去的1000公里左右,增加了将近一倍,现在接近2000公里。

如今,农村公路发达以后,区位优势就显现出来了。道路条件的改善,极大地拉动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2010年,我们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4.8亿元、全部财政收入10亿元,分别为“十五”末的2.6倍、3.2倍,年均分别增长14.6%、25.9%。交通条件的改善,还拉动了平泉商贸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到2010年底,全县有大型货运物流4家,中小型货运物流52家,全部与信息化网络衔接,实现网上管理,使平泉商贸流通跻身全国先进行列。

敖日明:我来自河南最南部的光山县,我们县所处的位置是一个丘陵地带,自然村分布比较分散。前几年,我们的农村公路情况比较差,县级道路建设得还可以,乡村两级道路基本上处于有路无路面的状态。“十一五”期间,由于农村公路大发展,群众出行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全县共建设农村公路项目466个1421.4公里,改造桥梁26座1413延米,累计投入建设资金达33642.7万元,所有行政村全部通了水泥(油)路,40%的自然村通了水泥(油)路,提前完成了省政府确定的3年实现所有行政村通水泥(油)路的目标。截至2010年底,全县公路总里程已达3820.5公里,有高速公路2条83.9公里,有国省道5条160.8公里,公路密度达208.2公里/百平方公里,已构成以高速公路和国、省干线公路为骨架,以县乡公路为支脉,以乡村公路为网络的立体交通网络。有群众说,农村公路建设是真正看得见、摸得着、人人受益的“德政工程”。

农村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和提高,不仅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更带动了工业、农业、旅游等产业的快速发展。我们县的茶叶产业就是最好的例证,过去因运力有限,很多山区采摘的新鲜茶叶没法及时运出。现在交通便利了,全县茶叶产业得到蓬勃发展,旅游业也大幅升温。2010年全县GDP实现94.1亿元,增长11.1%;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4亿元,增长16.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924元,增长10.7%;农民人均纯收入5287元,增长15.3%。

李盛霖:农村公路的建设有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农产品运输过去要用手推车等人力车,由于速度慢、耗时长,很多鲜活的农产品都烂在地里。农村公路在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也促进了农村消费结构的改变。如今大量的家电产品、家用汽车能够走进农民的家里,很大程度上缘于近年的农村公路建设,促进了农村消费结构的调整,带动了农村消费市场。

王翠娥:农村修路后,对村里的环境卫生和人的精神面貌也有直接的改善。以前没修路时,“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村民想穿件好衣服都不敢穿,出门半天就脏了。如今修路以后,还建了广场,村民吃完晚饭,三五成群地去广场扭秧歌,心情特别好。

李盛霖:可见,农村公路修好后,村容村貌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民的生活习惯也改变了。如果路不通,农民享受社会服务的实际机会就会受影响,农村的产业发展机会也不多。只有路通了,这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才能够起步,同时农民的生活才能够改善,思想也才能逐渐解放,才能为城乡统筹打下一个很好的基础。总之,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上来讲,无论是从经济整体发展的要求还是从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上看,农村公路都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话题之二

推进城乡公共交通服务均等化

李盛霖:一直以来,农村公路主要是服务农民和农村的。现在看来,农村公路不仅是完善路网结构,对整个宏观路网发挥了很大的效益,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统筹城乡发展方面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十二五”时期,我们要进一步统筹城乡客运资源配置,加快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鼓励城市公交向城市周边延伸覆盖。加快建立农村客运公共财政支持保障制度,引导地方政府加大对农村客运的投入力度,提高农村客运的通达深度,特别是尽快提高中、西部地区客运班车通乡镇、通建制村的比例。加强与财政部门的沟通协调,及时足额下发城乡道路客运燃油补贴,解决农村客运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促进农村客运可持续发展。从我部的角度来说,一是发布《关于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的若干意见》,适时择机组织召开全国城乡客运一体化现场会,推进城乡客运服务均等化。二是会同财政部研究建立农村客运公共财政奖励制度,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客运的资金保障力度。三是建立政府主导的农村客运发展新机制,研究制定城乡客运服务标准体系。

董正国:近年来,平泉不断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2004年开始实施“村村通”工程,6年来共投入资金1.6亿元用于农村公路建设,其中包括县级财政配套资金7000万元。2010年全县行政村基本全部实现道路硬化。速度改变生活,农村公路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群众的出行及就医、就业、受教育条件,推进了城乡公共交通服务均等化,推进了城乡之间资金、技术、信息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我们不断改善百姓的出行环境,通过提升客运班线通行密度和档次,让交通更好地服务百姓生活。现在,全县已初步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节点、通达各村的快速客运交通运输体系,农村五级客运站点、候车厅等服务设施遍布主要班线,农村公路发展正由“路通”走向“路通车通”,全县行政村到本乡镇、乡镇到县城全部纳入“半小时交通圈”。据交通部门统计,目前全县日均客流量2万余人次。

王翠娥:说到农村客运,我们村所在的榆树林子镇是县里最偏远的乡镇。“十五”初期,镇里仅有1辆班线客车,日发车次仅有两次,村民们的出行极为不便;到2010年,有了8辆班线客车,日发班次16次,基本满足了大家出行需要。我老家在唐山迁西,过去班车少,我回家得先坐车到平泉镇住一宿,第二天再等班车去迁西,来回至少需要4天,现在当天就能打个来回。

李盛霖:近5年来,中央车购税资金补助25亿元用于农村客运场站建设。到2010年底,全国农村客运车辆达36万辆,农村客运线路9万条,日均发班110万个班次,全国乡镇、建制村通客运班车率分别达到98%和90%,极大方便了农民群众出行。

话题之三

更加注重农村公路发展质量

李盛霖:“十二五”时期,我国农村公路要由过去以“量”的增长为主,向以“质”的提高为主、“量”“质”并重理念转变。农村公路质量的提高一定要以人为本,充分体现农民群众的意愿,注重农村公路的可持续发展,注重农村公路发展的建管养运的协调,更加注重民生和公平正义,实现基本公共交通运输服务均等化。这就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农村公路新的认识。

敖日明:从我们所在的河南省情况看,自2007年开始,省交通厅连续4年按照每年县道每公里7000元、乡道每公里3500元、村道每公里1000元的补助标准对农村公路累计投入了12.5亿元大中修工程专项补助资金;各县(市、区)政府按照各地改革实施方案承诺的具体标准,将农村公路日常养护和大中修补助资金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并及时拨付到位,保障了养护生产的正常开展。

这几年我们光山县的农村公路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距离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特别是新农村建设,还有很大差距。最突出的是农民群众急切盼望提高农村公路建设的标准。随着汽车下乡、大型农机具的快速增多,原有的农村公路已越来越不适应农民需求。过去所修的农村公路技术等级低,虽然通达,但不顺畅。尤其是那些宽度只有3.5米的公路,车辆交会都很困难。此外,大部分乡村道路桥涵构造物配套不齐备,形成断头路或是有路无桥、宽路窄桥、附属设施不配套等,抗灾能力差,影响道路通行能力。“十二五”期间,将以“县县畅、乡乡联、串村道路等级化”为目标,着力提升和完善农村骨干路网,提高道路等级,改善路面质量,增强联通功能,逐步实现“村至乡、乡至乡、乡至县”路网由“通达”到“通畅”的转变。同时,着力解决“县畅乡联”骨干路网上的危桥和有路无桥等问题。

李盛霖:经过大规模的建设,我国农村公路总里程已经达到350万公里,如何做好这些公路的养护管理非常重要。前一阶段我们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对各地管理养护情况进行了检查评估,发现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在逐步走上正常化、规范化轨道的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一些地区还没有将农村公路全部列养,有的即使列养了,养护保障水平也不高;一些地区管理养护资金单一,仅靠燃油税转移支付,地方公共财政投入不足。这些问题制约了农村公路健康发展。

董正国:近两年,我县农村公路发展正在由建设为主转变为建、管、养并重。建设中我们严格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等制度,确保每条公路工程质量都达到标准要求。在注重建设质量的同时,加强公路管护,我们出台实施了《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办法》,以“畅通、安全、舒适、美观”为目标,强化以路面为中心的全面养护,及时处理路面病害,农村公路形成了全县“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以县为主,乡村配合”的养护体制,真正解决农村公路养护问题。我们每年用于农村公路管护的资金都在百万元左右,每天有近400余名公路养护人员坚守在各级公路养护岗位,有效地保证了农村公路的安全,畅通了农村交通环境。

李盛霖: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要求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管护工作,建立确保工程设施长期发挥效益的有效机制。在“十二五”期间,我们要求各地把加强管理养护工作作为“十二五”时期农村公路发展的重点,坚定不移地推进各项改革,加强指导和行业管理。今年,我部将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部门,在对全国农村公路管养体制改革情况进行充分调研和检查评估的基础上,起草进一步加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的意见,针对管理养护体制、运行机制和养护资金筹集与使用等重点问题,研究提出相关政策措施。同时启动为期3年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制度落实年活动。

从全国范围看,有几个省的经验值得大家借鉴。山东、湖北、河南、黑龙江等地以地方法规的形式出台了农村公路条例。山东省总结推广了“枣庄模式”,建立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长效机制。陕西省将日常养护资金纳入地方公共财政预算,稳定了养护资金渠道。吉林省开展了养护管理年活动,有效提升了农村公路管养水平。部里先后提出了抓好管理体制“三落实”和运行机制“三结合”,重点做到认识、责任、考核“三个到位”。各地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基本建立,养护资金筹措渠道进一步明确,日常养护管理工作得到初步落实,农村公路的发展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话题之四

建设更多更好的农村公路

李盛霖:截至去年底,全国仍有1278个乡镇、11.73万个建制村不通沥青(水泥)路,其中90%集中在西部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在这些地区,建设的重点是乡镇、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东中部省份和西部省份一些中心城市的郊区县,已基本实现了乡镇和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的目标,建设重点要逐步向县乡道改造、连通路建设等方面转移。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不同区域的差异性需求,是新时期农村公路发展的一个特征,需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十一五”期间,在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国家安排近2000亿元用于农村公路建设。“十二五”期间,在坚持资金支持力度不减的同时,国家还将继续加大资金支持力度,补助标准也会提高。资金投放优先考虑西部地区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建设,同时要加强危桥改造、安保工程建设,支持尚未通沥青(水泥)路的乡镇和建制村的农村公路建设、县乡道改造、连通工程、乡镇客运站建设等。

董正国:在农村公路建设中,特别是在“村村通”工程中,由于许多村集体经济薄弱,通村里程长,单靠乡村的力量很难完成任务。为此,我们采取县包乡镇、县直部门包任务村的办法,同乡镇同奖同罚。县直172个部门和单位参加了包扶工作,有钱的出钱,有物的出物,积极支持交通建设。实施“村村通”工程以来,全县共为任务村筹措款物1580多万元,保证了“村村通”工程的按时完成。

我们在充分利用好国家补助资金的同时,克服财力紧张的困难,每年都从县乡财政中安排一定的专款用于农村公路建设,把有效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同时,我们还采取“一事一议”集一点,出工出劳省一点,拍卖集体资产筹一点,在外工作人员帮一点,沿线受益企业捐一点等多种方式筹集建设资金,确保地方配套资金到位,保证工程进度。在资金使用上,实行专项管理、专款专用,做到“一路一账、一路一档”,确保资金有效使用。

王翠娥:我村修路县里给了很大的支持。但是还有一些缺口。通过“一事一议”,村民自愿每人集资40元,共集资了5万元,建设村内“户户通”。修路能得实惠,大家都支持,群众积极性很高。

李盛霖:“十一五”期间,交通运输部先后与27个省、区、市人民政府签署了《关于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农村公路建设任务的意见》,明确了部省建设责任,细化了目标任务。各地也通过层层签订责任状,有效落实了农村公路建设主体责任。

从今年起,国家对农村公路建设投资全部实行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这有利于地方更加自主地根据需求和重点,有针对性地推进农村公路建设。

董正国:“十二五”期间,我们将抓住国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围绕中等城市建设,在已有的通京、通辽的公路格局上,统筹规划,建干线、构网络、提等级、保畅通,新建绕城公路等,加快县乡公路上等升级,打造城乡一体化交通网络,进一步提高交通道路运输业现代化水平。

敖日明:目前,我们全县规划建设公路里程达1531公里,桥梁建设项目101座4418延米。预计2015年底,我们力争建成“覆盖面广、结构合理、安全顺畅”的农村公路网,基本实现县境内村村通水泥路,组组通汽车,东西南北大循环,形成县内联网、县外对接的农村公路网络。

李盛霖:根据“十二五”农村公路发展目标,到2015年,我国农村公路总里程将达到390万公里;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落实到位,基本实现“有路必养”。完成县、乡道路桥以上危桥改造。进一步改善农村公路安全技术状况。大力发展农村客货运输,实现所有乡镇和90%的建制村通班车,支持发展农村配送物流。总之,要为农民建设更多更好的农村公路,造福亿万农民。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