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5月2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无私奉献 情暖万家
——记武汉市汉阳区水务局排水队疏捞二班班长、共产党员金帮红
本报记者 郑明桥 通讯员 肖 潇
顶着烈日,金帮红(左二)和他的队员们正全力清理着下水道里的淤泥。 本报记者 郑明桥摄

5月13日7时,湖北武汉市汉阳区水务局排水队疏捞二班的作业车驶出单位大门,车上“党员示范岗”的红旗迎风飘扬。很快,疏捞二班一行10人来到了当天的作业区马鹦路,他们的任务是对这段路进行日常维护,清理下水道的淤泥和废渣。

“我来。”班长金帮红从队员手中接过工具,一个轻巧地使力,将难捞的小碎石从井底取出。“遇到难活儿和有危险的活儿,基本上都是金班长给包了,他怕我们年轻有危险。”徒弟李永强说。

今年53岁的金帮红是汉阳区水务局排水队的一名疏捞工人,他的名字在汉阳131个社区家喻户晓。从一双手、一把漏瓢、一个泥桶这些最原始的疏捞工具,到高压清洗、自动疏通绞车的机械作业,金帮红样样精通。34年来,金帮红平均每天行走逾30里,穿行在汉阳区的街巷里弄,下窨井、疏化粪池,几十年如一日地与污泥、粪水打交道。

1977年,19岁的金帮红干起了这份不仅需要力气,还需要有摒弃世俗观念勇气的工作。金帮红一度压力很大、委屈落泪,也曾想放弃。一面锦旗改变了他的想法,坚定了他继续工作的信念。金帮红说:“那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当社区群众握着我的手说‘多亏有你’的时候,我感觉到了我工作的重要性,既然他们需要我,那我就干好这个工作。”

敬业源自对工作的热爱。为了这座城市的洁净,金帮红每天重复着相同的工作。夏日里,柏油马路上的高温蒸得他大汗淋漓;冬日里,刺骨的寒风吹得他瑟瑟发抖。作为汉阳区水务局“元老级”疏捞班班长,他熟悉汉阳主次干道上3000多个窨井和城区方圆300多公里的地下水道。

“只要打通了金师傅的电话,问题就解决了。”社区干部群众提起金帮红,自豪得像夸奖自家亲人。正是这份信任,使金帮红的工作量不断攀升。他的手机号码成了汉阳131个社区的“疏捞专线”,每天24小时开机。居民家中管道堵塞等问题本不属于水务部门职责范围,但只要有人找他,他从不拒绝。

金帮红工作不仅吃得苦,还干得巧。这位被誉为汉阳地下管网“活地图”的疏捞工,发明了20多种疏捞工具和特殊疏捞法,每年都有其他省份水务系统的同行前来学习取经。

在汉阳区水务局排水队办公室,汉阳区水务局党委书记王辉友骄傲地跟记者说起了一个故事:2007年,为减轻疏捞工作的难度,汉阳区水务局引进了外国生产的一台管道疏通机器人“地老鼠”。新设备第一次下井就很快不见了踪影,现场的外国专家束手无策。

有人提议向金帮红求援。到了现场,金帮红经过检测、预估,很快就确定了“地老鼠”的位置。随后,他拿来几根竹竿,不到2分钟就探到了井盖下失踪的“地老鼠”。“没有图纸,老金却总能摸清各条下水道的准确位置。”汉阳七里一村社区居民周重书提起金帮红赞不绝口。熟悉金帮红的社区居民都说,汉阳数百公里的地下管网都装在他的脑子里。

临别时,记者握住金帮红的手,那双手掌布满硬茧。他憨憨地笑着由衷地说,“干这一行这多年了,虽然很脏很苦很累,但我不需要大家感谢,只希望人们更加尊重疏捞工这份工作,这样才有更多年轻人愿意来接班。”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