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在西柏坡纪念馆,看着一件件的历史资料,耳边回荡着60多年前这段振聋发聩的声音。
“‘两个务必’在西柏坡诞生,西柏坡人就应当把这种精神发扬光大!”西柏坡纪念馆馆长王荣丽如是说。
60多年来,西柏坡人坚守着红色传统,践行着艰苦奋斗的理念。他们热爱这片土地,努力探寻着共同富裕的道路。
76岁的韩花珍家里,挂着毛主席的画像和“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书法横幅。记者的采访让她又回到了那段难忘的岁月。
1953年,韩花珍嫁到西柏坡,一家人住在狭小的土坯房。1987年,老伴去世留给韩花珍千元的债务。那时的她将家里惟一的大公鸡卖给了小贩,用卖鸡的2.8元钱买了暖壶、水杯。从此,在西柏坡走累了的游客,可以花1角钱到韩花珍的小摊前喝杯茶,花两角钱吃个煮鸡蛋。第一年,韩花珍就挣了4000多元钱,不仅还清了债,还购置了电视机、录音机。
2002年,韩花珍做出了一个大胆决定,拆掉刚盖的大瓦房,连借带凑投入70万元,盖起了1290平方米的3层招待所,每年为她带来了10万余元的收入。
韩花珍说:“大伙儿不管到了什么时候都不要忘了艰苦奋斗,都要好好过活,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西柏坡纪念馆广场矗立着一座名为“赶考”的群雕塑像。站在雕像前,抚今追昔,令人感慨万千。
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等人率领中共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毛泽东把此行比作“进京赶考”。60多年来,一代一代的共产党人发扬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从胜利走向胜利。
“作为欠开发、欠发达地区的干部,我们更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与广大干部群众一道艰苦探索、大胆实践,努力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带领群众共建小康。”平山县委书记王俊英说。
西柏坡村村民不等不靠,依托红色资源优势发展起红色旅游业。现在村里有78户,户户搞起了旅游接待,农家饭、山野菜、当地土特产受到了游客的欢迎。
过去的西柏坡,“靠山吃山不养山,靠水吃水不养水”。开山造田,伐薪烧柴,山越开越荒,树越砍越少,水质越来越差。面对严峻现实,当地干部群众陷入了深思,西柏坡的优势在山和水,出路同样在山和水,“靠山吃山先养山,靠水吃水先护水”。从2000年起,平山县财政每年拿出1000万元配套资金,连续10年实施封山育林、禁伐禁牧、退耕还林、太行山绿化等工程,累计完成退耕还林40多万亩,封山育林300万亩。
如今,西柏坡岭上,漫山遍野到处是翠绿的柏树和松树林,村里绿树掩映,院内鲜花盛开,一幢幢二层小楼坐落在绿树丛中,一排排崭新的贴着瓷砖的红砖房坐落在道路旁。
西柏坡人民用新的思路,新的业绩在谱写着新的篇章。王俊英说,成绩面前西柏坡人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必须时刻牢记“两个务必”,前进永无止境。
从辉煌的历史中,西柏坡没有理由落后,理应建设得越来越美好。2010年4月10日是一个重要的日子,这一天必将成为西柏坡发展建设的又一转折点。这一天,河北省召开西柏坡综合开发建设现场办公会,公布了建设“大西柏坡”的构想。河北省委副书记、省长陈全国提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重大项目实施为突破口,全面加速大西柏坡开发建设。
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西柏坡找准了发展重点,绘就了发展蓝图。记者手中的这份“大西柏坡”规划里,涵盖了西柏坡详细的发展目标:充分发挥西柏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独特优势,切实做好红色旅游这篇大文章,加快西柏坡开发建设,力争通过3年到5年的努力把西柏坡建成全国一流的红色旅游教育基地。到2015年实现游客超千万,旅游总收入超百亿元。
平山县委书记王俊英兴奋地告诉记者,这是一次难得的历史性机遇,西柏坡和平山县又一次站在更高视角上重新审视自身的发展。2011年,石家庄外语翻译职业学院西柏坡新校区开工建设、中央办公厅等17个中央部委旧址恢复修缮……随后的西柏坡干部学院及西柏坡圣地城红色胜典主题公园一期工程奠基,标志着“大西柏坡”工程进入全面开发建设阶段。
在平山县编制的大西柏坡建设项目库,涵盖了5大类86个重点项目,总投资410亿元。为提速“大西柏坡”建设,平山县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实施意见》,每年将安排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重点旅游项目引导开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8个方面,通过贷款贴息、项目补贴、精品项目奖励等形式,进一步提高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
同时,西柏坡红色小镇正在全力建设中,西柏坡周边16个村整合为4个大的集聚区,实现旅游项目、新民居、大产业统筹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