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4下一版 2011年5月2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用生命谱写奉献高原的壮歌
——记共产党员、玉树州人民医院院长韩慧瑛
韩慧瑛在办公室(2007年12月28日摄)。 新华社发

没有人能回忆起韩慧瑛告别时的任何细节,没有人相信她一去不回还!2010年7月3日,韩慧瑛因病情日重不得不离开玉树高原,所有人只是将之视作一次寻常远行。

当远行成永逝,告别成诀别,这无声一去,让人无法释怀!

韩慧瑛,藏族女儿,青海省玉树州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院长,她的生命定格于48岁。这位白衣天使的生命,浸透着党的女儿的热血与忠诚、战士的无畏与壮烈。

两个多月,以救护车为家——

生命交换生命,走向最后日子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强烈地震发生时,饱受过敏性紫癜、高血压、心脏病、黄疸型肝炎、腹水折磨的韩慧瑛,正在千里之外的西宁接受治疗。她当即把点滴拔下。半小时后,她已经踏上返回高原的艰辛路。

“地震后通讯中断,上午9点钟左右,信号一恢复,我就接到了韩院长的电话。她说,你们撑着,我在返回玉树的路上了。她一边询问玉树和医院的震情,一边紧急部署应急任务。”医院副院长严进才告诉记者。

驱车800多公里,当晚10点多,韩慧瑛出现在全院职工面前。

“一见到她,我们就有了主心骨。”旦周拉毛医师说。

指挥会诊救治、组织转移伤员、抢运医药器械、卸载救灾物资、走访慰问职工、设立简易食堂、布置灾区防疫、落实重建项目……从未有过的灾难,给韩慧瑛和同事们无法想象的考验。从回到玉树那一刻起,韩慧瑛没有了自己。

在她的紧急部署下,地震当天州人民医院疏散患者、家属、职工500多人,无一伤亡。震后3天内,全院共救治伤病员3400多人,转运重伤员400多人。经过她不辞辛劳的奔走努力,全院工作短时间内基本恢复常规,与济南军区方舱医院实现对接,医院重建规划得到落实,职工生活渐趋正常……

“她自己也是灾民,没有了家。两个多月时间内,她一直住在又破又冷又挤的救护车上,救护车就是她的家。哪里有困难她就会在哪里。一次次爬危楼、进危楼……人们只要找院长,就一定找得到。”

“这么困难,她都是带着笑容,不断鼓励大家。透过救护车的窗户,经常看见她一个人在里面吊着瓶。过敏性紫癜对饮食很苛求,但是她吃不上蔬菜,营养跟不上。”

——同事们这样描述韩慧瑛留给世间的最后身影。

长时间在极为恶劣的地震环境下,在身心交瘁中超负荷工作,对于本身罹患重病的韩慧瑛来说,结果可以想见。

6月底,韩慧瑛过敏性紫癜再度复发。7月初,多种疾病并发导致韩慧瑛出现昏迷状态,不得不转往青海省第四人民医院。住院第二天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书,随后紧急转送北京治疗。8月23日凌晨,韩慧瑛因抢救无效在北京逝世。

“她一进院,就被诊断为慢性重型乙型肝炎,肝脏出现衰竭症状。过度劳累是病发诱因,而且耽误了治疗最佳时间。”青海省第四人民医院肝病科主任于国英介绍,“转院去北京时,她不愿意,说是‘太远了’。我知道,她是觉得离玉树太远了……”

30多年,把患者当亲人——

矢志不移情怀,凝结最后悲壮

韩慧瑛一别成永诀,让所有熟悉她的领导、同事、患者及其家属无法接受。泪眼相向,伴随着记者采访全过程。

一个个寻常故事,解读韩慧瑛最后日子;一桩桩珍贵回忆,疏解压抑、悲伤的心情。所有回忆,跟病人,跟他人,跟点点滴滴联系在一起。

“韩慧瑛17岁就成为州人民医院儿科医生。31年来,她一直把病人当亲人。”与韩慧瑛同事20年的副院长江西回忆,1994年的一个深夜,医院住进一位危重病儿童,年轻的值班医生无法处置,只得把韩慧瑛的住址告诉病人家属。被叫醒的韩慧瑛二话没说,半夜骑着自行车和病人家属一起来到医院,对孩子整夜救治,直到孩子转危为安。

儿科大夫才仁卓玛讲述:“从来到儿科那天起,她就要求我们把小患者当做自己的孩子,手把手教我们如何给孩患儿换尿布,如何扑爽身粉……她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什么叫医风医德。”

“她从来是那么和蔼、乐观,处处以身作则。外表上,谁都看不出她有这么重的病。地震那会儿,我正怀孕,她一个劲劝我别来上班,可她自己却忍着巨大的病痛折磨一直工作着。”丹周拉毛医师叙说。

61岁的藏族妇女扎西秋阳从结古镇禅古村赶来与记者见面。老人介绍,多年前,她小女儿因患结核病住进州医院,由于家庭困难,是韩慧瑛拿出自己的4000元钱为她女儿支付医疗费,还给孩子买来水果和酸奶。女儿痊愈出院后,韩慧瑛还不时去她家复诊、探望。

“一切为了患者,一切服务患者,一切方便患者。”口号就是承诺,韩慧瑛领导的玉树州人民医院在当地不仅医疗质量高,而且收费低廉,连四川甘孜、西藏昌都的百姓都前来就医。繁忙工作之余,她撰写和发表了多篇优秀论文,并带领医务人员对高原性儿科疑难杂症展开研究,建立了玉树地区儿童健康网络,填补了高海拔地区儿童健康数据空白,为高原性儿童疾病诊治和抢救提供了依据。2000年11月,韩慧瑛被邀请参加第三届全球远程医疗和国际东西方医学交流会议。

“母亲心里只有病人,特别乐观。在医院下发了病危通知单时,她还说‘没事’。”

韩慧瑛大女儿、就读于青海民族大学的索南德吉讲述了与母亲最后的一面:

“她转院去北京那天,我和妹妹去医院告别。按照藏族习俗,我们母女三人碰了一下头,表达我们的爱和祝福。母亲对妹妹说,你好好考试,你考好了,妈妈的病就好了。”

“母亲在北京治疗期间长时间处于昏迷状态。弥留之际所作的最后一件事,就是委托父亲为舟曲灾区捐1000元。”

岁岁年年,无声壮歌不绝——

奉献情动高原,党旗凝聚众心

“美丽端庄”“和蔼可亲”,人们这样形容英年早逝的韩慧英。

在医院党委办公室保留的《全州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推荐和审批表》上,记者终于见到了韩慧瑛的标准照。形象、气质一如同事们的描述。推荐表左侧装订处,撕开了两道裂口。院党委办公室同志说,是韩慧瑛坚决要求将自己拿下的,她觉得应该推荐别的同志。

这份被填于2010年7月初的表格,大概是韩慧瑛最后一份政治履历。她拿下自己,写照着风范,也表达了骄傲——在这场旷世灾难中,全院所有在职的37位共产党员都作出了表率。地震后,玉树州人民医院党委获得中组部颁发的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称号,并被评为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

去年6月30日,韩慧瑛最后一次出现在全院职工面前。那一天,玉树州人民医院15名医护工作者与济南军区方舱医院的优秀军人一起举行庄严的火线入党仪式。

搭建在玉树州体育场的济南军区方舱医院,而今成为玉树州人民医院的过渡医院。一排排白色低矮板房,招展着国旗,飘扬着党旗,见证着誓言,见证着牺牲……

“在大灾面前,韩院长树立了党的形象,她是党的女儿,是党的最生活化的代表,给了我们精神!”儿科护士长周玉兰满怀深情。

在玉树州人民医院采访的日子里,人们向记者讲述着韩慧瑛,讲述着身边一件件真实的故事,表达着他们在最艰难时刻的寄托——

前任院长、知名内科专家和高原心血管病专家格勒,他的家永远是全天候接诊室。在他的领导下,玉树州人民医院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

前任副院长久美才仁,被藏族人民视为“活佛”。他强忍肝癌晚期的剧痛,在别人搀扶下走上手术台,坚持做完人生最后一次手术。孩子救活了,3天后他去世了。

五官科主任郑光明,1997年1年就为百姓施行了900例白内障手术,因积劳成疾于1998年去世,年仅46岁。

同样的肝病,同样的过度劳累,同样的48岁英年,继韩慧瑛之后,今年3月,支部书记何春梅永远倒在了工作岗位上。

一个个无名英雄,谱写出一阕阕无声壮歌。韩慧瑛走了,不只是一个人的远行!

“这些共产党员是我们医院的灵魂,是我们渡过难关的精神力量。”副院长严进才说。

初夏玉树,新绿如诗……

文/新华社记者 廖 翊 顾 玲

(新华社西宁5月21日电)

3 上一篇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