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文化产业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5月2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化产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系列报道
国家大剧院积极探索崭新运营路径
本报记者 陆 敏
青年歌唱家王宏伟、吴碧霞在大剧院排练歌剧《小二黑结婚》。
国家大剧院创排的少儿版京剧《赤壁》。
国家大剧院排练歌剧《托斯卡》。
小观众在大剧院歌剧节讲座上提问。 2011年,国家大剧院以扎实的步伐加速朝着国际顶级剧院的目标迈进。国家大剧院院长陈平介绍说,今年将有包括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系列演出、歌剧节等在内的10余个板块与观众见面,大剧院将为带动和繁荣我国舞台精品剧目的创作贡献力量。 本版图片摄影 罗晓光、陆敏等

国家大剧院歌剧《卡门》日前亮相北京,并为2011年国家大剧院歌剧节拉开序幕。剧目生产能力是衡量大剧院水平的重要艺术标准,也是大剧院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作为活跃的艺术生产创作机构,近年来,国家大剧院结合市场需求,整合国内外优质演艺资源,推出了一系列新制作剧目,经受住了专业人士和市场票房的双重“考验”。

高起点确保高质量

据统计,自2007年12月22日正式开幕运营以来,国家大剧院在3年内共生产剧目15部,涉及歌剧、话剧、京剧、舞剧等4大门类,演出181场。5月12日至5月15日,由国家大剧院全新制作推出的《托斯卡》正式上演。“它不仅是本届歌剧节中的主打作品,也是向当今世界歌剧最高水平看齐的一部作品。”国家大剧院特聘歌剧顾问、曾任意大利和西班牙多个歌剧院、乐团艺术总监的皮诺·库恰参与了《托斯卡》主创主演团队的把关,他认为《托斯卡》的演出团队集中了当今世界最优秀的导演和歌唱家。

目前,国家大剧院在剧目生产的过程中,已经逐渐形成了既符合国际标准,又具有鲜明特色的制作管理机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培养储备了一批难得的专业创作、制作人才。

“所谓新制作剧目——顾名思义就是剧院出品制作的剧目,西洋的皮,自调的馅。”国家大剧院演出部制作组负责人关渤告诉记者,国家大剧院新制作剧目在生产过程中始终坚持国际化的创作标准,通过不断的演出实践,细致打磨,追求精品。其中,京剧《赤壁》演出达到了5轮,《图兰朵》的演出达到了4轮。“同时,高标准的制作水准也保障了票房。国家大剧院的新制作剧目不仅拥有很好的口碑,票房也比较理想。比如,《图兰朵》首演7场,就收回了全部制作成本;原创剧目《西施》,首轮演出就收回了90%的成本。”关渤说。

歌剧艺术自1600年前后在意大利诞生,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歌剧在各个历史时期始终拥有显赫的地位,是各国大型剧院经营发展的重点对象。

歌剧作为舶来品,真正在中国发展也不过百年左右的历史。据统计,我国现有原创歌剧100多部。2009年,国家大剧院推出首届歌剧节,对歌剧艺术进行大规模的推广和普及。而今年国家大剧院的歌剧节可谓好戏连台,从4月9日至7月9日,共有45场演出,包括9部歌剧和6场音乐会,其中,一系列新制作的经典歌剧成为国家大剧院歌剧节的重头戏:《卡门》、《茶花女》、《爱之甘醇》、《蝙蝠》等西方经典剧目陆续在国家大剧院迎来新生。

保留剧目的创新和调整

今年6月,国家大剧院将首次推出新版歌剧《蝙蝠》。《蝙蝠》是著名圆舞曲大师小约翰·施特劳斯的一部传世轻喜剧,剧情引人入胜、幽默诙谐,不仅是世界范围内上演频率最高的一部轻歌剧,更是很多知名歌剧院迎接新年的保留“贺岁剧目”。

曾经留学奥地利多年的指挥家李心草告诉记者,在奥地利,《蝙蝠》和维也纳新年音乐会都是每年新年的固定演出,许多观众甚至都能将剧中的台词和唱段背下来。

“虽然《蝙蝠》早已是国外剧院的新年保留剧目,但大多数国内观众并不熟悉。为了让中国观众能够接受《蝙蝠》、喜爱《蝙蝠》,我们做了一些创新和调整。”担任对白改编的关渤,煞费苦心,三番五次地修改磨合,推敲细节,前后一个月才最终定稿,不仅适用了大量的俗语、谚语,以及中国观众熟悉的情境桥段,还增加了类似“二锅头”等颇具京味儿的道具,力图使中文版《蝙蝠》更接“地气儿”。

关渤说,“国家大剧院版《蝙蝠》将采用德文唱段、中文念白的演出方式,将成为独一无二的中国版本。我相信,新版的《蝙蝠》将成为本届国家大剧院歌剧节中看点最多、笑料最多的一部歌剧。”

皮诺·库恰认为,对白是轻歌剧最重要的部分,每个国家在上演《蝙蝠》时,都会将对白改成不同的版本,增加相应的笑料。这已经成为歌剧本土化发展中的“国际惯例”,此次《蝙蝠》采用中文对白、德语演唱,也是为了保证歌剧原有的品质不流失,这也将更加有利于中国观众的理解和欣赏。

留住国际制作水准

为了能制作出国际一流的剧目,目前国家大剧院与一些国际一流的戏剧导演、舞美大师等建立了长期的合作。据介绍,此次大剧院版《蝙蝠》邀请到英国著名戏剧导演史蒂夫·劳利斯担纲执导,由当代舞美大师弗兰克·菲利普·施略斯曼任舞美设计,美国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的常任助理导演麦培德也参与了该剧的制作。

关渤认为,与拥有数百年经验的西方歌剧制作相比,中国歌剧制作技术在舞美、灯光、音响、服装造型等各方面都还有很大差距。“歌剧称得上是难度最高的舞台综合艺术之一,是一个系统工程,在缺乏经验的情况下,国内制作团队在设计上常常顾此失彼:有时候考虑到布景精致美丽,或者切换方便,却忽略了音响效果,因为有些布景会把声音‘吃’掉。诸如此类的技术细节,国外制作团队考虑得就更加到位。因此,通过国外团队的加盟,可以最直观地学到一流经验和创意。”

“国家大剧院新制作的西方经典剧目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邀请国外有实力的导演为国家大剧院创作,由他们选择舞美设计和灯光设计以及演员的人选。”关渤介绍说,“国外的这几名导演有些是已经导过很多个版本的了,所以对这些经典歌剧十分熟悉。他们为大剧院制作带来的是一个成熟的艺术创作和制作模式。”

邀请外国艺术家参与创作,在国内演艺界已经很普遍,但以往大多数舞台作品都是钱花了、排完了、演完了,最后“收拾收拾走人”,剧院什么都没留下。而国家大剧院在与外国艺术家合作时,明确要求他们专门为大剧院进行全新的创作,版权归属大剧院,包括服装、道具都归大剧院所有。“国家大剧院请这些优秀的艺术家来打工,比我们自己闭门造车更为成熟,也能提高歌剧演出的品质和水平。”关渤说,经验学到了,东西留下了,这是双赢的合作。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