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戏剧品种,富于程式化的表演和唱腔浓缩了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不久前,记者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京剧院院长吴江,请他就如何听京剧、读京剧谈了他的看法——
记者:京剧有悠久的历史,在对外文化传播上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请您介绍一下有关的情况。
吴江:艺术是五光十色的,有各自的特点。某一种艺术只有保持了个性和特点,才能不断发展,凸显其自身的价值,才能受到尊重。京剧正是依靠独特的艺术特征走向世界的。欧洲的戏剧里,各种艺术手段一般是分开的,歌剧只唱不说,话剧只说不唱,而舞剧只舞不歌;中国的京剧则运用唱念做打等不同的艺术手段,是一种综合的艺术。
这些年我走的国家很多,不仅带团到世界各地演出,还在美国、法国、埃及、德国的中国文化中心举办讲座。我发现,大部分外国人不是以猎奇的心态来看京剧,而是通过京剧这种文化载体,深层次地认识中国,认识中国的文化,了解中国的过去和现在。可以说,京剧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好形式。
这几年在对外交往的过程中,除了演出保留剧目,我们还经常根据国外的情况,打造一些新的剧目。比如说,日本的民众对《三国演义》、《水浒传》都比较熟悉。我们就排演了一出《鞠躬尽瘁诸葛亮》。这个戏在日本连演3个月,场场爆满,影响非常大。
记者:京剧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能够发挥怎样的作用?
吴江:在国内,更多观众走进剧场看京剧会是一种趋势。京剧是一种成熟的艺术,欣赏京剧需要文化积淀,需要生活经验和对生活的体味,人成熟一些的时候才能对京剧真正有感觉。这时候人对生活有了比较多的感悟,在看京剧的时候更能静下心来体味剧中的各种滋味。我经常打比方说,小朋友爱看连环画、小人书,但我们不可能永远是小朋友;当我们成熟起来,我们就会读点名著了,我们会看看《红楼梦》;再大一点,我们可能要读读《史记》、《汉书》,看看屈原的《离骚》,这是一个人有了自己的积淀之后才会接触的东西。
看京剧和地方戏,可以通过艺术的方式认识我们的祖先,认识我们的父辈、祖辈,了解他们是怎样从昨天走到今天的。人成熟了以后,是愿意这么做的。年轻人现在可能更喜欢街舞、流行歌曲,喜欢新奇的东西,这很正常。但到了一定的年龄阶段以后,他们就需要一些更有内涵、更有味道的艺术。通过比较,他们会逐渐回头看看我们自己的东西,我觉得这是一种必然。比如电影《赵氏孤儿》,观众里有很多是年轻人。《赵氏孤儿》是元代最具有代表性的戏曲作品,到现在已经有将近700年的历史。中国的很多戏曲剧种,如京剧、秦腔、梆子、晋剧,都演这个故事。我相信,在深入接触之后,年轻人也会对这些戏曲感兴趣的。
现在,对年轻一代的京剧和地方戏的教育工作正在开展,传统的戏曲艺术进入了课堂。在北京,北京实验小学、北大附小等中小学已经开设了京剧课。我们还到全国很多地方办讲座,搞试点培训,培养了一批教师来推广京剧,几年下来,效果很好。孩子们觉得,学习演唱京剧,不但丰富了课余生活,还提高了艺术素养,也不影响其他课程的学习。戏曲的教育工作从京剧开始做起,但不限于京剧。河南的学校可能在课堂上教授豫剧,广东的学校可能会进行粤剧的普及。京剧是中国戏曲最具代表性的剧种,京剧进入中小学课堂,能够带动各种地方戏的推广工作。通过地方戏的推广,孩子们就有了接触家乡戏曲的机会。每种地方戏都代表了一个地区的文化,这些充满了乡音的艺术是每个人都需要的,是我们的根。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社会的和谐发展,都离不开乡音。在国外的时候,一段京剧的音乐就能沟通华人间的感情,这就是文化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