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基金发行市场多么火热,基金业依然未能摆脱资产管理规模停滞不前的尴尬境遇。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基金总份额为22235.38亿份,与2010年末相比,净赎回份额为1094.38亿份,净赎回比例为4.69%。实际上,自2007年之后,基金行业管理的总份额数量就一直处于下降的状态,这说明基金行业的发展已进入了瓶颈期。
数据显示,基金业资产管理规模在2007年底就达到3万亿元。然而,3年多之后,尽管新成立了几百只新基金,但基金业总体规模仍然徘徊在2.5万亿元之下。
据天相投顾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基金业资产管理规模(不含ETF联接基金)由去年末的2.48万亿元下降至2.38万亿元,这一数据意味着首季基金业资产管理规模减少约961亿元。
从新基金发行成立的数据来看,基金业资产管理规模下降的速度超越了今年一季度新基金发行注入的“活水”。据初步统计,一季度共计44只新基金成立,首发募资额达到752亿元。
那么,为什么新发了这么多基金,总规模却没有增加呢?其中,“赎老买新”是基金业资产管理规模停滞不前的主要因素之一。例如,一些销售渠道基于新基金营销的奖励或迫于销售任务,会更倾向于劝说客户赎回老基金,购买新基金,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基金业资产管理规模整体停滞不前。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基金业整体规模下降的情况下,一季度依然有14家基金公司实现了资产管理规模的增长。其中,既有适时推出新基金产品的,更有靠出色业绩而形成品牌效应的。例如,长信、浦银安盛基金公司一季度资产管理规模增长均超过了30亿元,诺安、景顺长城、天弘和易方达等基金公司资产规模首季增长亦超过了20亿元。
其实,投资者购买基金的惟一理由就是希望获取比银行存款更高的收益,而这也就是基金经理、资产管理人在整个金融产业链条中存在的价值。如果基金公司没有业绩,一个基金经理不能为投资者创造长期的、适度的、合理的回报,甚至不能够战胜自己的业绩基准,那就没有了发展的意义。因此,基金公司只有坚持业绩优先,切实保护投资者利益,才能得到更多投资者的认同,自身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