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1年5月1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清平的明天更美好
本报记者 周颖一整理

讲述人:江苏省江阴市援建指挥组总指挥 沈文华

在恢复重建中,江苏省江阴市对口援建绵竹市清平乡。2008年8月5日,作为一名援建者,我和同事们一起来到绵竹。

2008年8月18日,我们千方百计进入到绵竹市汉旺镇最接近清平乡的地方,眼前的景象令我终生难忘——山路完全被滑坡的山体和泥石流掩埋,到处布满巨石,还有堰塞湖阻路,根本无法通行。我从来没有想到会有这么严重的断道,搞了多年交通的我,面对这样的情景一时无计可施。

同年8月25日,我们再次向清平进发。我们一行9人,先徒步走完其他援建人员在泥石流上抢修出来的2公里碎石山路,然后从山脊和巨石间挺进8公里,再乘冲锋舟越过4公里长的堰塞湖,最后在山间徒步走了近4公里。历经7个小时,我们终于到达清平乡。当我提着被石头磨烂的旅游鞋四处环顾时,发现整个清平场镇成了一片废墟。我意识到我们即将面临的援建工作将会有多么艰巨。

我清楚地记得,在王家沟一根歪斜的电线杆上,我们将一面“江苏江阴援建”的旗插上,满怀信心地开始了异常辛苦的援建工作。

清平乡政府办公楼在地震中垮塌,很多资料在地震中被毁坏,环境、地质、农房受损等各种相关资料需要我们重新勘测获取。清平乡四处环山,道路在地震中受损严重,场镇到各村的道路基本不能通行,而我们初来乍到,对环境很不熟悉。尽管这样,我们还是克服各种困难着手资料收集工作。每天我们一早就奔赴四面八方展开各种调查工作,晚上再聚在一起整理。

在对环境、地质、农房等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后,我们很快制定出清平乡灾后重建总体规划。2008年10月29日,由江阴市援建的首期项目在清平乡破土动工了。由于道路阻塞,许多现代化机具派不上用场,只能肩挑背扛。为了赶进度,我们晴天抢着干,雨天瞧着干,晚上挑灯干,双休日加班干,合理安排科学干。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最多时在清平乡的援建队伍达到3000人。

工程开工初期清平还没有电,电动搅拌机不能用,我们就用人工。当地群众盼着能早日把家乡建好,也不怕苦不怕累地跟着我们干,这让我很感动。

对口援建工作顺利进行,学校、卫生院、敬老院等多个项目都已交付使用。截至目前,清平乡首座自来水厂建成投入使用;重建的“幸福家园”一共有3万平方米,目前几百户群众已经入住。

我们对清平的援建项目工程已经全面结束,但我们对清平的援建工作却还远远没有结束。清平乡是绵茂路上惟一一个相对平坦的地方,环境条件很好,我们希望能帮助清平乡发展旅游产业。我相信,清平的明天一定更加美好。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