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品牌经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5月1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铜陵白姜:培育龙头企业 放大品牌效益
本报记者 白海星 通讯员 张媛南
图为铜陵和平白姜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过仕宁摄

名品档案

铜陵白姜是铜陵“八宝”之一。因质嫩皮白而得名,是安徽省乃至全国著名特产。铜陵白姜以“块大皮薄、汁多渣少、肉质脆嫩、香味浓郁”的特色和“残渣遗齿、隔夜留香”的特质闻名遐迩,有“中华白姜”之美誉。

铜陵白姜有2000多年历史,营养十分丰富,价值极高。目前,铜陵白姜的种植面积达7000亩,形成从种植、加工到销售的产业化格局,开发出的10个系列产品80多个品种,6个产品获国家绿色食品认证,3个产品获“安徽省名牌产品”称号。中华白姜还被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初夏,在中国优质白姜主产地安徽铜陵县天门镇,姜农们正在挖姜垄、踩姜垄,百年姜阁前车水马龙。正在领取姜种的本镇村民吴成林乐呵呵地告诉记者,去年他家一亩姜地收入1万多元,今年他将家里的一亩八分地全种上生姜,期盼有个好收益。

在和平姜业公司国家级铜陵生姜标准化示范种植基地,生姜专业合作社的社员们还在挖地施肥,江浙等地的客商就找上门来下单订货。作为安徽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平姜业的“和平”系列生姜,去年获得国家有机食品论证,产品畅销长三角等周边地区,价格高于市场同类产品,给当地农民带来不少实惠。

传统品牌优势,并未让铜陵人忽视发展竞争中的危机。禀天地灵赋的铜陵白姜,在多年来的蓬勃发展中集聚了20多家生姜生产和加工企业,形成“和平”、“金长江”、“齐松”等一批知名品牌。面对新的市场形势,传统品牌必须转型升级,才能适应市场竞争的新形势。

铜陵白姜的产业提升,与该市实现资源性城市转型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同步。该市通过政府引导、龙头企业示范带动,正加快形成具有竞争力的白姜产业集群。按照铜陵发展白姜品牌的思路,凝聚一批具有实力的生姜产业骨干企业,引导他们使用统一品牌、标准、包装和检测,强强联手增强铜陵白姜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利用皖江城市带江南产业集中区、国家资源型城市枯竭转型试点市等机遇,通过科技创新等多种形式,推动生姜产业的集聚发展,提升产业现代化水平。同时,通过示范园区建设和招商引资,拓展社会化服务渠道,打造天门、大通两地区域性的白姜交易中心。

按照这一思路,一系列提升白姜产业发展的积极行动纷纷展开:2008年,“铜陵白姜标准化种植与推广”被科技部立项为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2009年,铜陵白姜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0年,投资1000多万元集白姜生产功能、文化展示功能及休闲旅游功能为一体的中华白姜文化园开园。今年,占地110亩、建筑面积约9万平方米、总投资约8760万元、辐射皖中南的生姜交易大市场建成使用。

“2000多年的生姜栽培历史,使铜陵白姜有了一定的品牌效应。要唱响白姜品牌,使之发挥最大效益,关键还是要提高白姜产品的深加工水平,提高它的附加值。”铜陵农委负责人表示,提高科技含量已成为当地白姜企业的共识。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铜陵金长江食品高新技术有限公司就储备了300多个待开发的生姜深加工产品。小小生姜不仅在这里做成姜汁,还加工成清汁、浓缩制成各种主剂,通过精深加工使生姜产品价值超过其本身10倍以上,去年公司开发的有机硒白姜,600克一盒卖到了100元,比普通姜高出3到5倍。过去生产加工后倒掉的白姜渣现在被公司用来生产食品抗氧保鲜剂,不仅保鲜效果好,综合利用后,每吨姜在原有基础上又增加1200元利润。

未来5年,铜陵将大力培育生姜生产加工、销售龙头企业,力争培育省、市级龙头企业10家,让铜陵白姜成为省级以上名牌(农)产品,最终打造成中国驰名商标。白姜专业化基地建设将突破2万亩以上,产值突破30亿元,通过高标准、高起点、高效益地建设白姜产业园,逐步形成相关产业和品牌集群。

3 上一篇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