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5月1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十年历练 十载荣誉
——中国国际救援队十周年记
文/新华社记者 罗 沙

十年前,我国第一支国家级专业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中国国际救援队)正式成立,标志着我国地震救援事业走上了专业化的发展道路。

十年来,这支将“团结协作、不畏艰险、无私奉献、不辱使命”作为指导原则的钢铁队伍,在一次次国内外救援任务中一步步成长起来,成为危难时刻抢救人民群众生命的可靠力量。同时,也是军地共建中起到示范作用的一支队伍。

“我们的使命就是全力拯救生命”

2008年5月12日夜,两架军用运输机紧急降落在依然余震不断的四川大地,一支身穿橘红色制服、携带专业化救援工具的队伍冲出机舱,橘红色制服背后印着几个大字——“CHINA(中国)救援”。

巨大的灾难面前,救援队员们在地震发生后不到6小时内火速驰援,给危难中的灾区人民带来了生的希望。

“我国地震多发,加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员和财富更加聚集,使人们在应对地震灾害时面对着巨大的挑战。过去依靠简单的工具和技术的求援方式,已满足不了现代城市的救援需要。”中国地震局震灾应急救援司副司长尹光辉向记者讲述救援队的使命,“必须建立训练有素和先进装备的专业化队伍,最大程度地满足城市震灾救援的需求。”

“这样的一支救援队,既是一支多部门参与、不同行业人员共同组成,具有综合能力的专业队伍;也是一支团结协作、训练有素、装备精良、富有成效的平战结合的队伍;更是一支冲锋在抢险救援最前线的突击和攻坚队伍。”尹光辉肯定地说,“我们坚持科学救援,最大限度解救受困者,全力拯救生命。”

就是这支队伍,自组建以来,以蓬勃的生机和顽强的战斗力享誉世界。为拯救生命,展示国家形象,增进国际友谊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2008年的汶川,这支队伍攻坚克难,成功营救出49名幸存者;在2004年的印尼,这支队伍医治了1万多名伤病灾民;在2010年的玉树,这支队伍营救出被掩埋在废墟深层的7名幸存者;在2011年的日本,这支队伍第一个到达重灾区大船渡市,又最后一个撤离……

“实施地震救援的及时性、科学性与有效性,不仅反映出政府的执政能力和工作效率,更关系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关系灾区成千上万群众的生死。”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副主任谭先锋说,“地震救援作为一种有效的地震应急措施,是政府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更是拯救生命、减轻损失的需要。”

起步晚、起点高、进步快

“我们这支队伍,比起发达国家起步晚、起点高,但进步快却是世界公认的。”尹光辉回忆起十年来救援队的成长历程,感慨万千。

“在最初的日子里,救援队员们不得不借助消防部队的基地进行基础科目训练。”尹光辉说,“随着装备器材逐步到位,我们开始邀请国外专家、开展培训和训练,并派出队员去国外训练。同时在驻地搭建简易的训练场地,边组建边训练。”

“当时与国外的搜救队比起来,我们还有差距。但是队员们都憋着一股劲,从提升自身能力做起,坚持不懈地利用各种条件学习地震搜救技术。”救援队“十年老队员”王念法告诉记者。

汶川地震后,这支队伍在原编制222人基础上扩编为480人,并补充和新增大量的装备器材和工程机械。

扩编后的救援队,通过总结历次救援行动经验,充分考虑城市和山区等多种条件下救援特点,实行模块化和机动灵活的队伍编组方式。

在救援医疗方面,经过几年的努力探索,我国第一支高度机动化、设备现代化、人员专业化、急救多样化的现代应急救援流动医院也成功建立。医院配备了一批先进的手术器械、检测仪器等便携式医疗设备,所有的医疗器械都装备了减震、防水、信号识别和GPS全球定位系统,必要时还可通过飞机空投。

在训练方面,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发挥了重要作用,至今共举办国家和省级专业救援队培训29批次,1467人;举办发展中国家应急救援培训3批次,62人,涉及27个国家和地区;组织不同规模演练30次。

“无论是队员专业搜救能力,还是技术装备水平,我们都已经是国际一流。”尹光辉骄傲地说,“与其他发达国家救援队相比,我们有党的统一领导,始终将责任使命牢记在心,遇到攻坚克难的时候,队员自觉冲锋在前,从不退缩,这是我们不可替代的优势。”

2009年11月,中国国际救援队经过联合国8位专家连续36小时的21个搜救项目、150个搜救科目的考试,通过了联合国国际重型救援队分级测评,获得国际重型救援队资格认证,成为全球第12支,亚洲第2支国际重型救援队。同时经联合国授权,具备在国际救援行动中组建现场协调中心和行动接待中心资格。

走到哪里,就把生的希望带到哪里

7次执行国内救援任务,9次执行国际救援任务,从最困难的灾难环境营救出了最难救的60名幸存者,医治近4万名伤病灾民,也给灾区灾民送去了温暖和信心。这支队伍走到哪里,就把生的希望带到哪里。

2003年阿尔及利亚地震,中国国际救援队首次迈出国门执行国际救援任务。回国前夕,当地志愿者图费特意学习汉语,用“中国万岁”和中国救援队道别,他说:“在阿尔及利亚人民最困难的时候,中国政府派出了救援队并带来药品来帮助我们,中国人民是阿尔及利亚人民的好朋友!”

2008年汶川地震,救援队员们在东方汽轮机厂摇摇欲坠的厂房废墟中营救出6名工程技术专家。

2010年海地地震救援,王念法在救援日记中这样写道:“气候高温,救援服密不透风。超体力、高负荷地工作,我们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只要有1%的希望,我们就会尽100%的努力。”

……

10年征程,10年砺剑。中国国际救援队完成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并进入国际强队的过程,更用不弃不离的大爱,完成了一次次危险而艰巨的生命救援。

(据新华社北京5月16日电)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