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汶川特大地震3周年前夕,武警水电部队参建修复的映秀耿达电站竣工发电、岷江麻柳湾段河道疏浚工程完成。
3年来,支援汶川特大地震灾区恢复重建的武警部队官兵,在灾区参建修复的一座座电站,解决了地震灾区生产和城市生活用电难题;在灾区抢修的一条条道路,为灾区重建顺利展开做出了贡献;在灾区援建的一所所学校,让灾区孩子走进更加宽敞明亮的课堂。武警驻灾区部队把驻地当故乡,在灾区维护稳定、扶贫帮困,全力支援灾后重建,用子弟兵的大爱真情温暖着广大灾区群众。
创世界水电站抢修史奇迹 全力提供强大电力支持
担负向四川阿坝州及成都地区供电的映秀发电总厂映秀湾、渔子溪、耿达3座水电站,在汶川特大地震中遭到严重破坏。映秀湾电站厂房前山体垮塌,配电设施全部被毁;渔子溪电站闸首启闭设施和门机全部损坏;耿达电站厂房被滑坡山体全部掩埋。
灾区重建,需要电力支撑,修复电站,是当务之急。2008年8月,武警水电十一支队官兵冒着滚石塌方的危险,打响了映秀湾电站修复攻坚战。
战役很快进入了冬季,冬季的山谷寒风刺骨。官兵们的手、脸冻破了,但攻坚的决心依然高涨。混凝土班5名战士曾创造出1天时间搅拌1200余立方米混凝土的纪录。战士的腿脚被水泥侵蚀,长了水泡,却没有一个退出战场。
在这样极端恶劣的施工条件下,官兵们分秒必争抢修电站。武警水电指挥部副政委,时任三总队政委程跃进动情地对记者说,“曾有外国专家察看电站受损情况后断言,电站恢复至少要3年时间。但水电官兵只用5个多月就让首台机组恢复发电,提前1年实现3台机组全部恢复发电的目标。前来验收的水电专家连声称赞,这是世界水电站抢修史上的奇迹。”
水电部队的攻坚能力赢得了四川省电网公司和映电总厂的充分信任,把更为艰巨的渔子溪和耿达两座电站的抢修任务交给水电官兵。骄阳酷暑、雨雪寒冬,大型机械的轰鸣和官兵们的号子昼夜在山谷中回荡。
武警水电三总队周庆丰总队长告诉记者,3年来,广大水电官兵克服重重困难,圆满完成了映秀发电总厂映秀湾、渔子溪、耿达3个电站的引水隧洞及厂房等6个重点部位、17个大项、80个小项的重建任务,映电总厂实现年均发电量达20多亿千瓦时,根本解决了四川地震灾区的工农业生产和城市生活用电难题,为灾区重建提供了强大的电力支持。
周庆丰对记者强调说,刚刚完成的麻柳湾河道疏浚工程,也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它恢复了岷江泄洪能力,为映电总厂二次重建成功奠定了基础,更保障了库区下游群众安心住进崭新的美好家园。
2009年4月21日,记者曾随武警水电十支队政委李锡建深入绵竹汉旺山区,目睹了武警水电官兵在深山峡谷中抢通汉清路的壮烈情景。两年过去了,如今李锡建和他的战友们又在“啃”哪块硬骨头?打电话过去询问时,话筒里传来李锡建爽朗的声音,“我已改任十一支队政委,目前支队还有官兵参加映秀电站建设,但主要力量已经开到西藏水电工地啦!有时间一定过来看看啊!”
援建一条条“希望之路” 让灾后重建及产业恢复提速
有一次,测绘员黄斌为了准确测量落差达20多米的路面,背着30多公斤重的仪器,爬上一座山顶。脚下突然一滑,从山上滚落下来,被摔得头破血流。但他擦了一把脸上的血,又一瘸一拐地爬上山,完成了测量任务。
2009年9月28日,经过官兵们一年多的艰苦施工,34.7公里长的“重庆路”终于建成通车,使崇州灾后重建及产业恢复大大提速。
地处甘肃文县的国道212线临江至东峪谷口路段修复工程,是文县灾后重建的重要项目。2009年6月,交通第一支队在完成茂县至北川公路修复任务后,担负起国道212线重建任务。支队长张文汉告诉记者,“这条路全长近72公里,沿线山大沟深,峰谷交错,坡陡弯急,施工条件十分艰苦。尤其是高楼山路段,30公里上山路,27公里下山路,全是‘之’字形盘山公路,是著名的‘十二拐’。为了应对频发的山体塌方和泥石流灾害,我们采取架桥改线绕行的方式,经过两年苦战,终于给灾区建设出一条安全绿色通道。”
3年间,交通部队还援建了广元至巴中高速公路、国道212线临江至东峪口、彭州沙金路等5条公路,总里程达143.2公里,为灾区人民打造了一条条重建家园的“希望之路”。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武警交通部队在频发的余震和塌方中,为生命救援冒死开路,先后抢通都江堰至映秀、卧龙至耿达等4条“生命通道”和13条乡镇公路,解救了大批被困群众。
灾区要重建,道路是关键。地处川西平原的崇州市,25个乡镇在地震中受灾严重。重庆对口援建工程中,最重要的就是修建应急通道“重庆路”。为了确保工程高标准、高质量按时完成,重庆人民把筑路任务交给了武警交通部队。
这条通道,既连接着崇州和都江堰两个重灾区,又是成都通往崇州乡镇的重要通道。虽然建设标准是二级路,但官兵们按高速公路的标准来建,抗震设防达到7级以上。部队专门挑选优秀技术骨干,采取“多点推进,全面开花”的施工方法,全天24小时轮班作业。
岳家沟隧道是决定全线贯通的控制性工程。进入雨季的崇州山区,雨一下就是好几天。一些来自北方的官兵,不适应南方气候,浑身长满了红疙瘩。由于隧道内通风不畅,狭小的挖掘机驾驶室异常闷热,一天下来,每个操作手都会全身湿透。
承建民生样板工程 全力支援灾后重建
灾后重建中,武警部队党委决定捐资8000万元援建茂县八一中学。学校总建筑面积为28710平方米,可容纳2000名师生,按抗震9度设计建设。
2009年3月18日,工程正式开工。望着灾区孩子渴盼的双眼,承接建设任务的交通部队官兵心里都只有一个字:快!学校原计划2009年12月底竣工,官兵们下决心提前到9月初。
援建官兵大都参加过抗震救灾,决心把八一中学建设成为灾区学校重建的“样板工程”。在基础施工时,钢筋打入地糟30厘米再进行混凝土浇筑,像无数根铁钉把整栋楼房地基钉在了大地上,融为一体。在主体工程施工时,采用大跨度网架制造安装、超高框架混凝土等国内外新技术,使校舍的防震度、安全性进一步加强。在结构设计上,不断优化方案,采用全剪力墙结构进行施工,在恢复重建中率先使用这一科学工艺。在质量监督上,质检人员进行“滚动式”自检,组织勘察、设计、监理等单位进行了36次联合检查。
在茂县,官兵们都有一个心愿:不仅要把学校建成安心工程、精品工程,也要建成一个让孩子们放飞梦想的摇篮。整个学校建筑,还充分融入羌民族风格。学校所有建筑都有无障碍设施,设有供残疾学生使用的座位。专供残疾学生使用的宿舍,对门、床、卫生洁具等进行了特殊处理,方便残疾学生使用。这些以人为本的考虑,既彰显现代化、园林化、生态化的时代理念,又体现出浓郁的羌族文化特色,倾注了援建官兵对羌族群众的浓浓爱心。
为了第二故乡早日浴火重生,灾后3年来,灾区武警部队充分发挥驻地部队的优势,在灾区维护稳定、扶贫帮困,全力支援灾后重建。
“5·12”地震过后,国家决定把北川老县城废墟建成地震遗址博物馆。3年来,武警北川县中队一直担负着老县城守护任务。
箭竹是大熊猫最爱吃的食物,但地震发生后,卧龙自然保护区箭竹园区严重受损。武警卧龙森林中队官兵们连续奋战两个多月,清理垮塌山石,恢复箭竹园区生态。如今,箭竹苗已成林,郁郁葱葱,长势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