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地区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5月1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服务百姓要“因需而动”
韩 叙

5月1日,1000名志愿者现身杭州街头,在公共自行车服务点开展车辆检查、保养、简单维修及保洁等服务。这些志愿者来自刚刚成立的杭州市公共自行车志愿服务总队,头戴统一的红色帽子,也被称为“小红帽”。

巧合的是,杭州公共自行车的车身也是红色。很早以前,就有市民都亲昵地称呼其为“小红车”。“小红帽”修“小红车”构成了杭州“五一”期间一道独特的风景。

回顾杭州公共自行车的推广历程,能够看到一条清晰的脉络,即试点、改进、推广,进而形成品牌。

为了解决杭州市民“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难题,2008年5月1日,杭州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开始试运行。随着租借量的增加,第一个问题出现了,即车辆供应不足。为此,杭州市逐步加大投入,供应量从最初的2000余辆扩展到今天的6.6万辆,高峰时段租不到车的状况得到了极大缓解。

与增加供应量同时进行的是租车网点的建设。为了方便市民使用,杭州开发了通借通还的公共自行车租借系统,无论在哪一个网点租借车辆,都可以在全市范围内所有网点还车。如今,这样通借通还的网点已经达到2411个,遍及杭州中心城区,平均每300米就有一个。

随着“小红车”的名气越来越响,杭州市又开始在游客中推广“骑游”的概念。杭州市旅游委员会专门推出了“骑游”旅游线路,自此,“小红车”不仅可以方便杭州市民,同时也为游客们提供了新的选择。

租借频率的增加又带来了车辆维修的压力,如何从各服务点的几万辆自行车中找出“病车”是难点。团市委与市公共自行车公司共同发起成立了公共自行车志愿服务总队。志愿者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将“病车”信息传递给专业维修人员,提高维修效率。

目前,一个广泛服务于市民与游客,范围覆盖中心城区及下辖地区,集车辆供应、网点建设、维修保养于一身的立体公共自行车交通网络已经在杭州市逐步形成。

在公共自行车整整3年的推广过程中,稳扎稳打、“因需而动”的工作思路贯穿始终。其核心不是强制推广,而是让百姓在逐步适应的过程中,自觉自愿地改变生活方式,并以此为依据,有的放矢地改善服务质量。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