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5月1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绘就跨越式发展的崭新画卷
本报记者 周 琳
在都江堰市崇义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员工正在搬运花卉。 本报记者 赵 晶摄
位于四川德阳的东方汽轮机厂新址生产车间,工人正在进行自检作业。重建后,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装备设施陆续在东汽新址安家。 本报记者 赵 晶摄
北川维斯特农业科技园工人正在培育新品蔬菜。 本报记者 赵 晶摄
图为位于绵阳高新区的华晨汽车南方基地生产车间,该厂在地震后率先投产。 本报记者 赵 晶摄
在重建的阿坝州茂县南新镇牟托村,村民向游客展示羌绣技艺。 本报记者 顾 阳摄

4月20日上午,北京—什邡产业园内人潮涌动,北京对口援建的福田什邡专用车项目正式开工建设。这是依靠建材、机电等传统产业的什邡市迈出转型发展的重要一步,也是灾区实施科学产业规划、提升自身的“造血”能力的必然选择。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表示,要将发展产业与转变发展方式结合起来,推进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转型升级,不断调整和优化灾区产业结构,提升灾区长远发展能力。

灾后重建既是一场产业“强筋壮骨”的恢复过程,更是产业“脱胎换骨”的转型历练。自2008年11月《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生产力布局和产业调整专项规划》发布实施以来,灾区在对口省市大力支援下,不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努力实现三次产业良性互动以及规划区工业发展达到或高于灾前水平的目标。

截至今年3月底,四川纳入国家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的近3万个项目已完工92.4%,完成投资7871亿元。目前,地震灾区因灾受损企业全面恢复生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灾区综合发展实力不断增强。

现代农业让百姓尝甜头

“我们震后第四天就启动了《都江堰市灾后重建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都江堰市委书记刘俊林介绍,规划公开征求市民意见,提出加快实现产业振兴发展。

在都江堰市天马镇金陵村,村党支部书记易晓霞谈起该村现代化的双孢菇种业基地。3年来,该村依托路网建设和上海10万亩现代生态农业集聚区建设,加快发展循环农业,目前,已开辟270亩试点土地,建立起现代农业粮经示范基地。

此外,金陵村还积极引入德瑞集团等一批现代化农业企业,通过农产品深加工带动,既解决了农村大量的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又实现了增收致富,农民还获得比传统农业更多的种植技术。

金陵村10组的村民高国栋种了7年多的双孢菇。有了政府的发展规划,这3年他更是信心十足,不仅办起了现代化双孢菇种植业基地,还到外村租地扩大种植规模。该村小筑居安置点的周厚年成天关注着自己在网上的豆瓣生意,网络经营成了他的新方向。

在都江堰市虹口乡,依托20000亩猕猴桃、50000亩三木药材以及1100余亩黄连等种植基地,全乡已建成观光猕猴桃园5000多亩,新建3家冷水鱼养殖基地,农民人均增收720元。

刘俊林说,3年来,依照科学的产业规划,优先发展现代农业等举措,都江堰市实现一、三产业良性互动发展。目前,已完成10万亩现代生态农业集聚区项目建设,建成崇义现代农业高科技产业园、都江堰市农产品交易中心,猕猴桃基地通过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验收。2010年全市农业增加值完成16.5亿元,较2009年增长5.5%。

旅游业迈出创新步伐

古韵十足的街子老街、蜿蜒曲折的伴江游道、曲径通幽的山路……2011年春,经过灾后恢复重建的崇州市街子镇,以全新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2011年街子镇的各项建设将全面完工,接待游客量也在大幅增加,通过科学规划,街子镇正在形成以场镇为核心,川西旅游环线沿线的旅游产业带。

此外,崇州市通过集体建设用地统筹,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形式,在凤鸣、大同等安置点引进特色农业种植、乡村酒店、温泉开发等项目,集中打造10个旅游小村,实现了旅游产业带动特色农业,特色农业促进旅游产业的良性互动,促进了旅游业升级和群众增收。

在绵阳市安县,紧紧围绕罗浮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总体目标的第三产业布局正在形成。按照“两区一园一条线”,即罗浮山温泉度假区、白水湖生态园区、千佛山地震遗址公园、界牌镇至茶坪乡乡村旅游线总体规划部署,努力将安县建成绵阳的后花园和川内重要的休闲度假旅游地。

阿坝州副州长李川说,在灾后重建过程中,阿坝州新增国家4A级景区4个,新推出映秀、水磨、坪头、牟托、桃坪、甘堡等100个精品旅游亮点,通过以点连线带面,全域推进旅游业并带动相关产业,使群众得到了最大实惠。

新兴产业带动发展方式转变

震后这3年,利森集团什邡分公司副总经理金建飞对木耳菌渣、磷石膏等废料情有独钟。仅2010年,该公司就以每车20元的价格购买了6000万吨木耳菌渣。以水泥制造为主业的利森集团,有了产业升级规划。

地震后的第24天,利森集团就与什邡市政府签订了总额12亿元的协议成立技术中心,开发水泥生产新工艺,进行产业升级。通过研发以处理废料废渣为原料的水泥生产工艺线,该公司推出磷石膏制水泥、地震产生的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等创新项目,此外还通过生产线水泥窑优势进行木耳菌渣处理,不但给当地农户带来收益,也实现了自身跨越发展。近3年来,该公司年均消耗废料数千万吨,每年的销售收入都能比上年翻一番,今年的水泥产量有望突破1000万吨。

“这只是什邡产业转型发展的一个缩影。”什邡市委书记李成金说,按照《北京什邡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2008—2010年)产业合作协议》等规划,什邡市的小水泥、小化工等一批规模小、档次低、污染严重的落后产能得以及时淘汰,产业小、散、乱的状况得到极大改变。一批现代产业得以发展,推动了灾区经济向高成长、高附加值、低污染转型。宏达钼铜、北汽福田专用车等项目拉动什邡经济跨越发展。震前以食品、化工、建材为主导的高能耗产业结构,正逐渐向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等可持续发展领域迈进。

此外,在产业布局方面,什邡坚持产业恢复发展与优化经济布局结合。什邡工业集中发展区已升级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投入3亿多元高标准建设基础设施。什邡还将7.8公里河滩荒地变成配套完善的开发区核心区北京产业园,新园区布局更合理、区位优势更明显,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平台。截至目前,开发区规模以上企业达40家,2010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00多亿元,同比增长41.2%。

“什邡的产业规划和发展就是两个‘围绕’。”李成金说,一是围绕主导产业引项目。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结合自身规划和资源禀赋,结合传统支柱产业和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谋划一批新项目带动什邡工业经济增长。二是围绕技术改造上项目。推进现有优势企业技术改造和创新,实现提速增效和产业、产品结构提档升级。

3年来,现代产业在科学规划中恢复并提档升级,灾区各地在有关各方的鼎力支持下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如今,数千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农业、旅游业从业人员正在科学规划指引下,昂首阔步走向美好的明天。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