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5月1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突出文化特色 建设幸福越秀
——来自中共三大会址所在地广州越秀区的报道
本报记者 邓海平

在广州市越秀区东山恤孤路,有一处红砖墙建筑显得格外安静肃穆。1923年,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里召开。5月10日,记者与越秀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张明春一起来到这里参观。

在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记者在庄严肃穆中感受当年大革命的风起云涌,倍感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越秀,北依白云山,南临珠江水,因风景秀丽的越秀山而得名。”张明春介绍说,越秀区位于广州市中心区域,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借助2010年亚运会和亚残运会的成功举办,越秀区紧紧抓住机会,强力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大力开展人居环境和水环境整治,努力建成广州的核心区。

越秀区地处广州市中心,历史悠久,文脉流长。近年来,越秀区不断促进城区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坚持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大文化理念引领文化建设,不断加大文化经费投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将文化资源与创意产业、文博业、会展业、文化旅游业相互融合,促进文化产业创新发展。2010年,全区文化企业达4800多家,实现增加值200.59亿元,占全区生产总值的12.23%,占全市文化产业的23.78%。将微型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建设的试点项目,打造出广府文化会馆等一批居民身边的博物馆,凸显了越秀“没有围墙的博物馆”文化特色。群众文化活动阵地不断完善,形成了以区图书馆、区文化馆、区博物馆为龙头,街道文化站为支撑,社区文化活动室和文体广场为依托的区、街、社区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近年来,越秀区通过实施“总部带动、整合提升”的产业发展战略,确立了以总部经济为龙头、传统商贸业为基础、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发展之路,全力调结构、转方式、促发展,形成了现代服务业集聚、传统服务业发达、新兴都市行业加速发展的现代产业结构体系。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39.83亿元,税收收入292.56亿元;区经济密度达到48.52亿元/平方公里,为广州市平均水平的34倍;税收密度为8.66亿元/平方公里,为广州市平均水平的22倍。

越秀区内的全球及国内500强的地区总部或分支机构逾100家,2010年339家总部企业完成增加值达735.39亿元。作为广州市现代服务业起步较早、发展较成熟的城区,越秀区大力发展现代流通业、会展业、计算机和软件服务业、文化传媒、商务服务和专业技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2010年全区现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015.88亿元,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的62%。

创意产业已成为越秀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越秀区成立了华南地区第一家创意产业协会,被授予“国家网络游戏动漫产业发展基地”,2010年越秀区4300多家(其中年营业额超亿元的创意企业超过70家)创意企业全年实现营业收入720.88亿元,同比增长12.3%。

越秀区十分重视在公共服务方面积累的优良资源和扎实的基础,在近年来的探索中,积累和树立了良好的公共服务品牌,走在了广州市的前列。

“十一五”时期,越秀区民生社会事业的财政支出达156亿元,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近九成,公共服务水平逐步提高。越秀区探索成立了30家“学士后”流动站和18家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创新就业模式;推出养老服务储蓄机制试点,建立独居老人优待服务补贴制度;建成越秀区数字慈善信息网和4个街道慈善超市;开展低保免费门诊服务;加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用房达标建设力度,强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成为广东省首个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示范试点区,创建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人均公共体育场地面积达1.08平方米,1公里半径必有健身点,区、街、社区三级体育设施网络逐步完善。

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越秀区将着力促转变、优环境、强文化、惠民生、保稳定,全面提升居民的幸福指数,促进城区经济社会在新起点上实现更大的发展,向建党90周年献礼。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