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4下一版 2011年5月1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如画新家园 幸福新生活
——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纪实(二)
本报记者 姜 范 张 忱 钟华林
恢复重建后的四川省汶川映秀镇,美景如画。 本报记者 赵 晶摄

3年间,川流不息的运输车辆汇聚于此,天南地北的建设者汇聚于此,神州大地的爱心汇聚于此,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作风汇聚于此。

在汶川特大地震灾区,一个爱与顽强的人间奇迹由此诞生,一片更胜往昔的新家园拔地而起,一份充满希望的新生活由此展开。

(一)

5月的巴蜀大地一片葱茏。在地震灾区,记者见到的,是一个个科学规划的新县城,一个个富有韵味的美丽村镇,一所所设施先进的学校、医院。安居其间的人们,带着乔迁新居的喜悦,憧憬着美好的新生活。

过硬的建筑质量,精心的设计装修,人性化的补贴与扶助政策,让灾区的百姓心头洋溢着暖意和满足。在异地重建的北川新县城,富有民族风情的楼房深得当地居民的喜爱。这些建筑不仅建筑质量优,抗震性能好,还在楼房外墙、屋面和外墙玻璃采用了保温、节能、隔热材料,使房屋冬暖夏凉。在尔玛小区,新住户在阳台栏杆上系上一条条鲜艳的红绸带,以示乔迁之喜。李华贵老人的63岁生日就是在新居中度过的。他告诉记者,第一次进门看房的时候他眼前一亮,120平方米的新居布局合理,客厅和厨房的瓷砖、各个房间的木门、卫生间的洗手盆和马桶均已安装妥当。干净明亮的新居让一家人很满意,他们添置了些家具和家电就轻松入住了。

统一规划的新居不仅整洁漂亮,更是带动了新农村建设的新风尚。在都江堰市翠月湖镇五桂村青城东桂院安置点,村民郑道祥家的上下水、电、天然气、电话和光纤宽带均已接通,硬件设施一点都不比城里差。环境卫生的变化,让郑道祥很欣喜:“现在村里有专人负责打扫卫生,垃圾定点收集,村里的环境比以前干净多了。住在这么好的房子里,我们也应该把家里家外弄得整齐漂亮一点!”

震中映秀镇的建筑,荟萃了国内外设计名家的创意与巧思。在这个山区小镇,许多知名建筑师都留下了他们的作品:国际学术交流中心、震中纪念地、映秀中心卫生院、映秀镇青少年活动中心……整洁的街道,合理的功能分区,清晰的指示指引,富有美感的绿化美化,小镇的风貌不输一些旅游胜地。75岁的罗群英大娘目睹了重建的巨大变化。她和小儿子家各分到了一栋二层小楼。建房的时候她专门到工地上看过,“新房的地基打得很深,比我们原来用土坯垒的房子要结实多了!”罗大娘欣慰地说。

在青川第一中学的体育场里,身穿校服的学生们正在进行体育锻炼。这个体育场有亮丽的塑胶跑道、宽敞的圆形看台,还有一个标准足球场。明亮的教学楼,干净的学生宿舍,设施齐全的实验室,都给学生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现在学校的教学设施很好,比如多媒体教学以前根本没见过,现在老师用多媒体教学效果好得很,我们都很喜欢。”高一10班的薛瑞同学兴奋地说。

3年重建,民生是根本。这份民生答卷成绩如何,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是最终的评判。充分尊重受灾群众意愿,采取原址重建、统规统建、统规自建、自愿搬迁异地安置等多种重建方式,既务实高效又不乏灵活性和人性化。与此同时,灾区的民生设施品质提升显著。公共服务设施全面升级,建设标准更高,功能配套更全,服务能力更强。一批社会福利院、社区服务中心、集贸市场相继建成投入使用,使灾区综合保障能力比震前有了大幅提高。无论是住房还是其他公共服务设施,灾区的民生建设都在重建中实现了跨越,兑现了民生优先的承诺,人民群众也用真诚的笑容给出了肯定和褒奖。

(二)

曾经满目疮痍的灾区,经过3年的重建,今天已恢复了秀美山川的靓丽风姿。让绿水青山、民俗风情创造价值,让科学规划的田园小镇成为吸引游客的新景观,生态旅游业成为地震灾区发展的重要思路之一。不少灾区群众迅速转变观念,找到了致富的新门路。

从工业重镇变成今天的滨水小镇、生态新城,水磨镇的变化可谓脱胎换骨。被誉为“全球灾后重建最佳范例”的水磨镇,如今已是游客众多的旅游胜地。2011年中国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开幕式就选在了水磨镇。旅游业蓬勃发展,水磨镇人的生活方式也随之改变。

宋祥丽是土生土长的水磨镇人,从18岁开始就在当地一家生产工业硅的企业工作。她家的“宋家大院”已有百余年历史,在地震中部分受损,经过整修和加固后韵味依旧,从独特的天井到古老的木雕都得以保留。震后,水磨发展生态旅游的规划吸引了宋祥丽。她辞职回家,利用老宅开了一家火锅加盟店。2009年12月,宋祥丽的火锅店“川江渔府”开张了。“从去年‘五一’开始,游客越来越多。每天客人多的时候流水能有几千元,少的时候也有上千元,比以前打工的时候挣得多。”爽快的宋祥丽很满意自己的选择。经商之后的宋祥丽更加关注水磨的变化,特别是阿坝师专和四川音乐学院分院的建设,因为这其中蕴含着更多商机。她说,“这些学校建成以后,会有1万多名老师和学生。有了这么多的固定消费者,即使是旅游淡季我们的收入也少不了。不光是我,我们这条街上的商户都觉得这是个特别好的机会,将来的生意肯定会更好。”对于未来的生活,宋祥丽充满信心。

北川县吉娜羌寨的王雪梅,同样是看到了家乡旅游业发展的好机会辞职返乡,于2009年3月开设了吉娜羌寨的第一家农家乐——羌族农家菜。这个有13张餐桌的农家菜馆紧邻寨门,自开张以来生意一直不错。来这里的游客可以享受到吃饭、欣赏歌舞、客房休息等一条龙服务。在王雪梅的带动下,吉娜羌寨现在已经有了23家农家乐。面对越来越多的游客,领先一步的王雪梅正在谋划着吸引更多的游客和回头客:“我要好好布置一下餐馆,菜谱也要重新调整丰富一下,让游客对我的餐馆留下更深的印象,以后还会带朋友过来。”

在青川县三锅乡,无数个大棚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这是一个年产香菇1200万袋的食用菌生产加工示范区,可加工食用菌6000吨。在这些大棚中工作的都是当地的村民,仅此一项每户每年就可以增收1500元。这个食用菌生产加工示范区只是青川县林业综合开发示范园的“四区”之一。总投资达3亿元的综合开发示范区将直接带动和受益农户2500户,户均增收有望达到5000元。2010年园区聘请1200名农民常年务工。借助丰富的山珍资源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大山深处的青川农民踏上了新的致富之路。

经过3年艰苦卓绝的努力,地震灾区已经从灾难中重生,从重建中跨越,正如浴火重生的凤凰一样,在崭新的美丽家园中开始创造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