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5月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安居乐业新生活
本报记者 张 忱 姜 范
都江堰市翠月湖镇五桂村村民在新居开始了新的幸福生活。 本报记者 赵 晶摄

从高山上俯瞰水磨,这座位于四川省阿坝州汶川县的小镇就像一幅风景画。青山碧水环绕之中,古色古香的禅寿老街与充满风情的水磨羌城相互掩映。“5·12”汶川特大地震让这里的房屋田舍受损严重,多数民居瞬间成为了废墟。通过三年的重建,水磨镇不仅将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公共服务恢复到震前,还重新制定了产业规划,迁走数十家高耗能、高污染企业,打造出“羌族文化名镇”的金字招牌,成为名副其实的旅游胜地。

在北川新城新建成的巴拿恰商业街上,100多家商户入驻商业街,每天都有5000多名游客流连于这里的餐饮连锁店和地方特色工艺品专卖店。

在阿坝州、在都江堰、在绵阳、在什邡……记者都深深感受着地震灾区发生着巨大变化,感受着灾区人民新生活的喜悦。

旧貌换新颜

这是汶川八一小学,宽阔的操场,可容纳千人的教室,展示着这座援建学校的美丽。几个孩子刚刚练完跑步,舒服地趴在塑胶跑道旁的长凳上,享受阳光的温暖。震后,灾区的孩子们重新得到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欢声笑语也充满了校园。在各对口省市援建下,一座座功能齐备、设施先进、环境美观的学校次第崛起。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国家编制了灾区重建规划,四川省内纳入国家规划的项目为近3万个,概算总投资8613亿元。对口援建工作迅速启动,18个指定的省(市)对灾区开始援建,10万多名援建人员克服天气恶劣、水土不服等因素,体现了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崇高精神。在北川新县城的建设过程中,每天有3万多名援建人员、230台塔吊、1000多辆工程机械日夜奋战。

四川省统计局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房屋受损的重灾区,已基本实现“家家有房住”的目标,98%以上的灾区居民住进了安全可靠、经济适用的城镇重建住房或经修复加固、符合抗震设防要求的住房。

如今,在四川震后新房里出生的婴儿已近3000名。搬进北川新县城安置房的李军抱着几个月大的孩子跟我们聊起了家常,小家伙一直沉浸在甜蜜的梦乡中,孩子就是灾区的未来。

新居新业

北川县擂鼓镇猫儿石村的吉娜羌寨,经过3年的重建变成了一个漂亮的旅游景区。寨里的71户人家如今不仅住上了明亮的新屋,每家每户还都有了自己的生意。

王雪梅的羌寨农家菜馆是吉娜羌寨里第一家农家乐,最多的时候,屋里屋外一共可以坐10桌客人。“来这里的客人喜欢我做的羌族土菜。”王雪梅喜滋滋地告诉记者,2010年,农家菜馆收入超过10万元。

吉娜羌寨是灾区新生活的一个缩影。“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四川省迅速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支持灾区恢复重建的就业和社会保障特殊政策。目前,地震重灾区99.9%的家庭实现至少一人就业。四川省政府与18个援助省(市)签订了对口就业援助协议,积极开展对口就业援助。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主动加强与援助省(市)的沟通、协调,共帮助175.4万名灾区群众实现就业。

汶川县水磨镇的宋祥丽在震后辞掉了相对稳定的工作,回到家乡水磨镇自己创业,投入六七万元开起了火锅加盟店,生意一直不错。“从去年五一开始,游客越来越多。每天收入上千元。”宋祥丽说,有浓郁的历史,有勤劳的人民,有党的好政策,大家的生活肯定会越来越好。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