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生态经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5月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山更青、水更秀、花更红、鸟更鸣、民更富、县更强”为目标
贵州锦屏:呵护青山 拥有金山
本报记者 王新伟 通讯员 谭元勇

近日,记者走进贵州省锦屏县,放眼望去,满是青山苍翠和碧水湛蓝,人宛如置身一幅水墨画中。这都得益于锦屏县大力实施“生态公园县”建设带来的变化。

在锦屏县高寒地区彦洞乡救民村,记者看到56岁的侗族农民杨秀桃带领10多名农民,正在山上的林场挖坑种树,“我每年在林场发展些短平快的养殖和种植,收入都有10多万元,即使这样,我又把这些钱投入到林场的长期绿色生态发展上来,今年我就种了200多亩山核桃呢!”如今,老杨承包管理的林场有林木6000多亩,仅林木一项产值达1000多万元。

位于贵州东缘的锦屏县,是全国三大杉木中心产区之一,全县22万人口中,林农占80%,人均林地达9.1亩。如何盘活庞大的林地面积,既让林农能增收致富,又与国家的林业政策相符呢?锦屏县大胆改革,以“山更青、水更秀、花更红、鸟更鸣、民更富、县更强”为目标,坚持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有机统一,走生态建设之路,大力实施“生态公园县”建设。

“我们坚持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相兼顾,坚决做到‘护我环境、惜我资源、利我地方、惠我群众’,着力培育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产业体系。”锦屏县县委书记陈英华对记者说。

据了解,近年来锦屏县先后启动两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创新思维,探索新路,盘活全县林业经济。在做好集体林权主体改革的同时,引导农民建立林业合作社经济组织,引导农民开展科学营林和开发林业产业,建立保护森林资源、加快林业发展、促进林农增收的长效机制。

“林业改革又让林农吃上了林业饭”,成为山林主人的农民放下斧头,拿起锄头,把林当菜种,把山当田耕。偶里乡寨先村龙玉兰个人投资10.5万元营造300亩木姜子林,敦寨镇云亮村龙立敏个人投资24万元营造600亩油茶林……像他们这样谋划着如何盘活自家“绿色银行”的锦屏林农越来越多。广大林农主动放弃在外打工的机会,在自家山林地育苗、除草,呵护青山,拥有金山,把住一片绿色的财富。县委书记陈英华说:“经济快速发展,生态保护到位,既要金山银山,又保护绿水青山。”

至2010年,该县拥有山核桃基地2.4万亩,油茶基地8万亩,工业原料林基地28万亩,香橘林基地0.8万亩。全县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基本形成规模,林业经济结构由单一的“木头财政”变为多元化。农林总产值达34623万元,农民人均林业纯收入351.5元,占人均纯收入总量的15.5%。

“别小看这口沼气池,它改变了我家烧柴煮饭的历史,煮起饭菜来方便、清洁,它一年至少为我增收节支1000多元。”锦屏县平略镇寨早村村民石相基很兴奋地对记者说。

在锦屏,像石相基这样使用沼气替代薪柴作生活能源的有9000多户,普及面达全县所有行政村,全县累计建成农村户用沼气池14000多口,建沼气村65个,沼气正常使用率达95%。沼气替代薪柴作生活能源每年减少薪柴消耗量为23512立方米,以每年每亩天然林的自然生长量为0.55立方米计算,相当于2806公顷薪炭林的年生长量,等于保护了2806公顷天然林资源,沼气建设为农户增收节支的同时,又为全县致力建设“生态公园县”立下汗马功劳。目前,锦屏县森林覆盖率由2002年的58.1%上升到现在的72.01%,8年时间森林覆盖率增长了14个百分点。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