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宏观资讯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5月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前景蔚蓝
——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步入全面发展新时期
新华社记者 廖 翊

中国不仅有960万平方公里广袤国土,还有近300万平方公里辽阔海域、3万多公里的海岸线和丰富的内陆水域,蕴含种类多样、数量巨大的水下文化遗产。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国家日益重视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断加大力度,确保我国水下文化遗产安全,维护国家领海权益。经过20多年,尤其是“十一五”期间的发展,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步入全面发展新时期。

从“水下白鹤梁”到南海“水晶宫”,水下考古走向全方位水下文物保护

——2009年5月18日,世界第一座遗址类水下博物馆——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建成开馆,这标志着原址保护的重要性在我国开始得到充分重视。LED深水照明技术、水下实时CCD摄像观察技术让深入水下廊道观众惊叹“水下碑林”的神奇,体会到“无压容器”等方案所展示的科技力量,国外同行为此惊叹不已。

——2007年12月,“南海I号”沉船整体打捞、整体搬迁、异地清理的“奇思异想”变成现实,沉睡海底800多年的南宋沉船入住现代“水晶宫”,这标志着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巨大进步,以及保护技术上的重大创新和突破。记者日前在“南海I号”第二次试掘现场了解,考古工作者用封闭式硬探方、平面垂直摄影结合AutoCAD描图等新科技的手法有效解决了考古中的一系列问题。

近年来,我国水下文化遗产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和拓展,保护对象日益复杂多样,已经由沉船及船载文物,扩展到海上丝绸之路、沿海海防和海战遗迹、古港口、造船厂、沿海盐业遗址等多种类型;工作内容从单纯的水下考古,扩展到出水文物保护、巡查监护、执法管理、学术科研等多个领域,工作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展。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日益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成为展现国家综合国力和科技实力的重要窗口。水下文化遗产保护队伍建设和专业机构逐渐完善,培养出了一支水下考古专业队伍。

“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已从单纯水下抢救性考古发掘,发展到全方位的水下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说。

从近海到远海,从“咸水”到“淡水”,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全面展开

近年来,随着国家投入和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技术、人员装备、后勤保障等方面有了极大进步,工作水域已经逐步拓展到南海和西沙等远海海域。

继2009年正式成立“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及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青岛基地后,2011年4月22日,“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武汉基地”成立。这是国家文物局首次在中国内陆设立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基地。

“开展内陆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国家文物局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重要战略步骤。武汉基地的设立,呼应了国家文物局‘十二五’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总体布局,开启了中国内陆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新篇章。”单霁翔为基地成立揭牌时说,“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不仅要关注咸水,也要关注淡水。”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国家组织开展11个沿海省区市的近海海域、西沙群岛以及多个内陆省份的水下文物普查,总结出了一整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操作程序。

从单一部门主导到多方协作,合力推进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

自1987年,国务院批准成立由国家文物局牵头、多部委参与的“国家水下考古协调小组”以来,国家文物局已与外交、科技、公安、边防、财政、交通运输、海洋、海监等多个部门建立了良好的联系机制,在打击非法盗捞和走私水下文物活动、开展水下文物监控、日常巡护和远海水下考古等多方面进行了紧密、有效合作。

2005年6月平潭“碗礁I号”古沉船遗址被发现后,为保护国家文物安全,福建省公安边防总队积极承担起福建沿海海域沉船遗址和水下文物保护监管任务。有关方面修订《福建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时专门增加“水下文物”一章,为加强水下文物保护提供了即时、有效的法律保障。

国家文物局表示,随着“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以及一批中央、地方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专业机构的完善、组建,逐渐形成由国家统一组织协调、重点发展沿海地区并逐步向内陆推进的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总体格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正向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方向转变,相信“十二五”期间,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将迎来跨越式发展。

(据新华社北京5月3日电)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