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质量监管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1年5月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营造和谐消费氛围 推动产品质量提升
本报记者 任 意
消费者是推动质量提升的重要力量,消费者维权意识的提高有助于营造健康的消费氛围。图为北京的消费者在观看质检部门组织的消费维权知识展。 (资料图片)
为了保证产品质量,质量管理必须贯穿于生产的各个环节。图为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近年来着力打造的现代化复方阿胶浆生产线。(资料图片)

近一段时期,双汇、锦湖轮胎等产品的质量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据统计,去年全国各级消协共受理消费者投诉66万多件,其中质量问题占54.4%。事实和数据都表明,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水平还有待提高。在这一过程中,质量相关方都是推动质量提升的重要角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企业始终是质量责任的主体

“质量是产品的第一生命,是企业发展最重要的条件。质量出问题,根子还在企业。作为质量主体,企业必须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水平。”国家质检总局总检验师项玉章说。

在武汉市,有一栋由英国一家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始建于1917年的楼房。上个世纪末,大楼度过了80个春秋以后的一天,它的设计者远隔万里给这栋楼的业主寄来了一封函件。函件中告知,大楼为本事务所在1917年所设计,设计的年限为80年,现已超期服役,敬请业主注意。

80年前盖的楼房,不管是设计者,还是当年的施工人员都已经不在人世。但是,这家事务所还在为大楼的质量和安危操心。这就是企业发挥质量主体意识的最佳例证,也是我国企业所应培育的意识。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得到了持续快速发展,大中型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得到较大幅度提高,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特别是近年来,我国涌现了一大批讲公德、负责任、重质量、讲诚信的企业,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产品质量水平的稳步提高。

但是,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与国内市场不断增长的需求相比,我国产品质量的总体水平还有差距。我国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质量安全形势仍然严峻,这些都要求企业必须充分发挥质量主体作用。

“落实企业质量主体责任是对消费者权益最有力的保障。质量好坏,是生产出来的,不是市场流通决定的。质量的主体责任是企业。前一阶段,接连出现较大的质量问题,都是因为企业缺乏诚信,没有真正落实企业的质量主体责任。”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质量处处长马民说。

当好质量主体,企业应当怎样做呢?项玉章认为,首先,企业要建立完善的质量责任机制,把质量作为企业安身立命之本之源,培育与拥护消费者为中心的消费理念,坚持企业法人代表是质量第一责任人的原则;其次,企业要向管理、向质量要效益,建立严格的管理机制,全面加强质量管理,把向质量要效益贯穿到企业经营生产活动的全过程;三是要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建立有效的质量工作机制,以满足用户和消费者的需求为目标,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应用高技术改善产品质量,研发制造具有核心竞争力、高附加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质产品;四是牢固树立为消费者服务的观念,建立良好的售后服务体制;五是增强法制观念,依法经营和诚信守信,发挥模范作用。

和谐消费环境离不开有效监管

“一个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对企业来说至关重要,政府整治市场秩序,打击不法从业者,对整个行业带来的是规范,即使暂时对某些企业构成了影响,但从长期来看,正面的意义是主要的,那些注重产品质量、遵守商业道德的企业不但不会受到影响,而且一定会从中受益。”山东东阿阿胶总裁秦玉峰说。

前一阶段,媒体对部分不规范企业以次充好生产阿胶,扰乱市场环境,伤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曝光之后,政府加大了对市场的监管力度,严厉处罚了一批不法企业,关闭了那些不具备市场准入条件的生产企业。然而,作为生产阿胶的龙头企业,东阿阿胶在行业的这次整治行动中,业绩非但没有受影响,而是呈现大幅增长。

规范市场秩序,引导质量消费,离不开政府相关主管部门的积极努力。“提高产品质量,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是工业和信息化部的职责,也是落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扩大内需战略的重要任务。”马民表示,“标准建设是确保工业产品稳定、统一、性能安全和维护消费者权益的最基本条件。加快标准建设,推动产品质量达标是今后我们的重要工作。”

去年,工信部下达了3211项工业标准的制修订计划,对涉及消费者人身和财产安全的工业标准有限修订。同时,根据《关于推进重点工业产品质量达标的实施意见》的要求,开展了重点工业产品达标备案的试点工作,推动工业产品的采标率。

“十一五”期间,国家质检总局对63类产品实施了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累计审查11万多家企业,向审查合格的企业发放10万多张生产许可证书,对6291家企业做出不予许可的决定,注销4834家企业的生产许可证,吊销167家企业的生产许可证。

项玉章表示:“抓好质量标准和认证体系的完善,认证认可必须创新发展。我们将加快建设符合我国国情的新型国家标准化体系,全面提升标准化水平,用先进的标准引领市场的提升,保障质量的安全,抓好认证认可体系和制度的创新,充分发挥认证认可市场准入优势,大力推进质量、环境、信息安全等管理体系认证的实施。继续强化认证认可监管力度,严格规范认证市场秩序,切实提高认证认可质量。”

质量标准和认证体系建设是“治标”之举,而要“标本兼治”就要加强责任和诚信体系建设。目前,质检系统继续推进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加强与工信、商务、海关、工商、银行等相关部门的合作,探索建立质量诚信联动机制,整合质量信用信息和进口企业信用信息,逐步建立统一的质量信用共享平台,加快建立规范的企业质量信用评价机制和信息发布机制,实现质量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完善质量信用奖惩制度,建立质量违法违规企业档案,加大对违规企业的惩戒力度。

为了更好地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国家质检总局还建立了12365举报处置指挥系统,对消费者案件的举报迅速开展调查处理。2008年,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全系统实现了12365联网,有三分之一的案件都是经过举报得到。今年1月份,12365系统建设又迈上了新台阶,实现了与检验检疫部门联网,进出口产品质量问题也可通过它投诉。

消费者投诉是“最好的礼物”

早在2000年,三菱汽车特别是三菱帕杰罗,连续在我国出现几次重大质量事故。但是,三菱对此坚决予以否认,声称自己没有任何责任。2002年,三菱汽车在日本又出现了2次事故。此后,日本媒体开始对三菱展开调查,发现三菱在1996年就发现汽车存在设计缺陷,按照法律法规规定,三菱应该对缺陷车辆实施召回。但是,考虑到召回就要产生损失,三菱汽车最终选择了不召回,而是采用偷偷修理的方法。没有来保养和修理的汽车,长期存在安全隐患。

但没有料想到的是,在日本汽车企业基本上都是盈利的大环境下,三菱汽车却巨额亏损。不仅在财务上造成了重大损失,而且三菱的董事长、副董事长等高层都被警方逮捕。

三菱事件从反面证明了企业必须要认真关注顾客的质量维权投诉,并从根本上解决投诉中涉及的问题。否则,将给企业带来惨重损失。

针对我国消费者维权的现状,国家质检总局法规司司长刘兆彬认为,应当由单向度的消费者维权向消费者、生产经营者良性互动的模式转变。“消费者和生产者不是对立,不是死敌,不是对头,而是合作者,应当进行良性的互动。作为企业来讲,应当树立新的发财观,能够做到互利共赢。”刘兆彬说。

曾有一位农村的用户买了台新冰箱,出现了质量问题,给海尔打电话。因为用户是农村的,海尔的售后工作人员翻山越岭,好不容易赶到顾客家里,却发现冰箱并没有质量问题,而是消费者没有按照说明书进行合理操作。

虽然这个事件看起来并不是企业造成的,但海尔却从中发现了企业自身的责任:当时的说明书都是针对城市消费者来写的,而没有针对农村消费者;给农村消费者的说明书应该写得更加通俗、简单、易于理解。于是海尔就面向农村的消费者,专门写了适合他们水平的说明书。消费投诉处理领域著名学者朱立恩表示,“从这个意义上讲,顾客永远是对的。树立这样的理念,处理顾客投诉,很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研究表明,顾客投诉是有规律可循的:真正实施投诉的顾客只占对产品不满意的顾客的4%至10%。“投诉的顾客,如果得到了妥善处理,可以比没有投诉的顾客购买更多的产品和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讲,顾客投诉是好事,还是坏事?从短期来看是坏事,但从长期来看,从本质上讲,投诉是顾客送给企业的最好礼物。”朱立恩说。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