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自主创新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5月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科协发布我国22个学科发展研究报告——
学科发展促进自主创新能力提高
本报记者 佘惠敏

在近日举行的2011年中国科协学术建设发布会上,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综合评述了22个学科近年来的进展情况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白春礼指出,“十一五”期间,我国化学等22个学科水平稳步提高,呈现4大特点:服务国家发展战略需求,推动了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完善基础研究体系,促进了多学科交叉融合;着眼科技改善民生,促进了社会和谐发展。

服务国家发展战略 推动新兴产业发展

近年来,22个学科更加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研究攻关,在航空、航天、兵器和能源等战略性科技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研究成果,相应产业快速发展,相关学科水平稳步提高。

大型飞机和直升机研制工作取得重要进展。自主研制的大型客机C919完成了技术经济可行性研究,确定了总体技术、制造和客户服务总方案,展示了样机并赢得首批启动订单,计划今年转入工程发展阶段,2014年首飞,2016年交付用户。自主研制的第一架大型民用直升机AC313首飞成功,整机性能达到国际第三代直升机水平,标志着我国和欧盟、美、俄一样具备了自主研制大型直升机的能力。

大型复杂整体构件成型制造关键技术装备方面的成果令人瞩目。我国科研人员基本掌握了600吨级大型钢锭制造技术和锻造过程材料组织控制技术,解决了不同类型大型锻件锻造质量控制难题。“二代加”核电核岛主设备全部锻件实现批量生产,“三代核电”AP1000核岛锻件全部研制成功,核电等高端大锻件实现国产化,自由锻液压机的等级和数量步入世界前列。

中国工程院院士徐滨士说,成型制造是近几年机械工业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是一个高技术成果的综合集成,不仅涉及信息工程,也涉及材料工程,能够实现材料的控性、控形。大型飞机、大型船只中一些过去加工非常困难的部件,可以采用成型制造技术生产出来。他预测:“成型制造可能是‘十二五’中一个很重要的领域,必将取得更好的进展。”

1000兆瓦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成套装备的设计成功,实现了制造技术的完全国产化和批量供货,至2010年底已有25台机组投入运行,居世界首位。世界首创万吨级“煤制乙二醇”工业化示范装置在我国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套也是当时最大的一套甲醇制系烯烃工业生产装置投料试车一次成功,由甲醇制低碳烯烃技术带动的新兴产业正在形成。

此外,大容量的钠硫储能电池和全钒液流储能电池研制完成,储能系统已成功示范运行;纳米材料绿色印刷制版技术中试线建成;油田废水处理以及处理后废弃物的高值化应用等新技术也被我们掌握。

白春礼说:“这些具有独创特色的高水平科技进展,为我国相关产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是科技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需要的突出范例。”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白春礼介绍,22个学科更加注重将科技创新成果迅速、有效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创造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在转基因抗虫棉育种领域,中国成功研制出了转基因抗虫棉,打破了跨国公司垄断,抢占了国际生物技术制高点,累计推广面积1.27亿亩以上,成果的转化、推广、应用创造了重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2009年,转Bt基因抗虫棉种植面积达400万公顷,占我国棉花种植总面积的70%,其中国产抗虫棉占93%,累计增收节支上百亿元。

我国科研人员在节水农业领域,初步建立了抗旱节水型作物鉴定评价技术,筛选出一批抗旱节水新材料和新品种;提出了作物水分亏补偿响应机制的节水高产与营养补偿技术,为大面积提高植物水分利用效率、建立高效农田灌溉系统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支撑。华北和西北地区重要农作物非充分灌溉模式和关键技术已经确定,主要作物调亏灌溉、控制性根系分区交替灌溉等技术,有力地指导了农田灌溉实践,在农业高效用水方面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现代节水农业技术体系与发展模式初步构建,农业节水设备与制剂生产企业群形成,每年实现的经济效益已达20亿元以上。

在制浆造纸领域,非木材化学制浆造纸清洁生产技术取得新成果,形成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麦草清洁制浆及其废液资源化利用集成技术体系,麦草制浆造纸循环经济技术模式初步创建,为节约林木资源、大幅降低造纸污染物排放作出了贡献。

在纺织工程领域,科研人员攻克了数字化经编装备关键技术、无缝纬编技术,在经编、纬编等方面推出了一批新针织技术与设备,开发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系列化装备整机及相配套的集成软件,形成了多项自主知识产权并使之产业化,使我国针织装备及织物水平跃入国际先进行列。

在药学领域,海洋特征寡糖关键制备技术与方法及海洋药物开发取得了重要进展。科研人员构建了世界上第一个海洋糖库,库中的海洋特征寡糖已在国内外广泛应用,为糖化学及糖生物学研究提供了大量模板分子;发现了特征寡糖的某些构效关系规律,建立了寡糖的定向分子修饰技术。所制备的特征寡糖系列制品质量稳定,单体纯度高,主要技术参数和质量标准达到国际同类制品的水平。

在粮油科技领域,科研人员解决了磷脂原料精制、磷脂组份分离纯化及磷脂改性关键技术难题,独创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磷脂加工技术,提升了我国油脂工业核心竞争力。国内有20家企业建立了46条相应生产线,产品替代进口并销往国外,促使进口磷脂产品大幅降价,扭转了进口磷脂垄断国内市场的局面,累计创经济效益20亿元。

完善基础研究体系 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

加强基础研究是提高原始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白春礼说,近年来22个学科更加重视和加强基础研究,在一些基础前沿领域实现重点突破,解决了一批关键科学问题,基础研究体系不断完善,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和融合向着更深层次和更高水平发展。

我国科研人员提出并建立了“壳层隔绝纳米粒子增强拉曼光谱技术”。这项新型超高灵敏度的普适检测技术,在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医学诊断、材料表面分析、公共安全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我国学者系统研究了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的病因、发病机理、诊断和治疗策略,建立了帕金森病患者临床数据和标本库,新发现并确认了两种中国人家族遗传性帕金森病基因;发现了Tau蛋白过度磷酸化是保护细胞免于凋亡的重要因素,提出了“神经细胞退行性变性死亡”新概念;初步建立了较完善的疾病早期预警和早期诊断综合体系,提高了疾病的早期诊断率;获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导化合物,为进一步研发神经保护药物奠定了良好基础。

土壤学专家建立了全新的、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以定量化为特点、谱系式、可检索的中国土壤系统分类,该分类既可与国际交流,又能充分体现中国土壤特点,实现了土壤分类从定性向定量的跨越。他们还在世界上首次系统建立了人为土纲的分类体系,使人为土得以定量区分和科学表达。中国人为土分类标准已被国际分类组织全盘接受并成为其标准,对国际土壤分类做出了贡献。

在发布会上,中国土壤学会常务副理事长沈仁芳介绍说:“一些土壤技术可使重金属的活性降低,对农产品的安全起到比较好的保护作用,这也是土壤科学近期努力的一个方向。”

制冷及低温工程专家提出了聚能型波热声发动机概念,研制出世界上压比最大、效率最高的热声发动机;首次研制成功完全无运动部件液氢温度的低温热声制冷机,实现热声制冷机迄今为止的最低制冷温度;率先研制出在-20摄氏度,制冷量达到300-500瓦级的双行波热声驱动室温热声制冷机,其制冷量及效率突破了传统驻波制冷低效率的瓶颈,为替代氟利昂制冷技术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依靠科技改善民生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科技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改善民生。22个学科中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在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针对我国粮食储备特有的仓型大、粮堆高、储期长等国情,科技工作者创立了中国储粮生态系统理论体系,通过智能粮情检测、低剂量环流熏蒸、智能通风和高效谷物冷却四项技术为一体的“四合一”储粮新技术,系统解决了我国储备粮防霉保鲜、抗性害虫治理和降耗减排问题,使我国粮食储藏技术总体跃居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技术水平超过欧美等发达国家。新技术应用于31个省、区、市6000多万吨仓容的粮食储备库,累计获得了290多亿元的经济效益。

药物非临床安全研究是直接关系公众用药安全的关键技术,目前已成为新药注册国际互认的前提。通过引进国际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标准,整合毒理、药理、病理、分析等学科的技术力量,我国学者创建了符合国际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标准的安全评价技术体系,并先后通过国家有关认证、国际实验动物评估和认可委员会认证,在新药研发和保证人民用药安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研究者采用国际最新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方法,通过对11400名麻风病患者及健康对照者的比对研究,发现了7个麻风病的易感基因,首次从分子生物学水平阐明了麻风病的发病机制。中国麻风防治协会副会长张福仁介绍说,该研究为世界范围内最大的传染性疾病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研究成果对其他传染病如结核病等的防治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