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生物农业被列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生物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以往一提到生物产业,人们往往首先联想到医药行业,似乎与农业“八竿子都打不着”。实际上,生物技术早已应用于农业,已成为推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理清发展思路
“农业稳,天下安”,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国家在提出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时特别提出重点发展以现代生物技术为核心的生物农业,正是希望通过先进的生物技术,解决传统农业很难逾越的发展瓶颈,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如何理解生物农业?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万建民教授认为,生物农业是指按照自然的生物学规律,采取现代生物技术手段,综合运用育种技术体系和农业用品研发体系,培育性状更优、产量更高的农业新品种,研制性能高效、安全的农业用品,适当投入能量和资源,维持系统最佳生产力的现代农业发展技术和产业模式。生物农业强调利用生物技术改造和提升农业品种和农用产品性能,通过促进自然过程和生物循环保持土地生产力,用生物学方法防治病虫害,实现农业环境的生态平衡。
根据我国2008年公布的《中国生物产业发展报告》,生物农业是生物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生物技术育种、基因工程疫苗、生物饲料和生物农药等几大领域。生物农业的重点是研发和应用优质、高产、高效、多抗的农业新品种,以及生物农药、生物饲料等绿色农用生物产品。生物育种产业作为生物农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粮食产量、改善品质、增强抗性等方面已显示出巨大的潜力,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增强农产品竞争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具有重大意义。
“十二五”期间,我国生物农业需要突破一大批推动生物农业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和产品,获得一批功能基因和重大农业新品种,建设一批生物农业技术创新平台和产业技术示范基地,培育一批分别从事上、中、下游产业的龙头企业,努力打造优势种业、优势生物饲料业、生物疫苗业,重点培育壮大生物肥料业、生物农药业,构建我国区域产业带和核心区,为农业科技整体率先步入世界先进行列、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积极的贡献。
看清优势求创新
转基因育种,是生物农业中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发展最有潜力的一个领域。转基因产品的市场竞争正在改变全球农业生产、加工、贸易和粮食安全的格局,孟山都、杜邦等跨国公司正在利用其种种优势,占据种业市场份额。中国农科院戴小枫研究员将之形容为围绕生物基因资源的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
从转基因育种这一个领域中就可以看到世界各国对生物农业的重视,很多国家将之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如欧洲的“尤里卡计划”、美国的“面向21世纪的生物技术”等。各国都在制定相应的生物农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出台一系列政策、法律等,不遗余力地积极推动生物农业的发展。戴小枫介绍,当前世界各国在生物农业产业链方面的意识空前提高,他们通过整合产业资源、完善产业链条、抢占产业上游的龙头,以谋求对产业链的掌控和垄断。
对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才起步的我国生物农业来说,有人认为要突破跨国公司的垄断难度很大。但万建民教授认为不要过于悲观。当前,全球生物农业产业发展开始进入大规模产业化阶段,但仍处于成长期,虽然国际跨国公司凭借研发优势控制着整个生物农业产业链,但产业内尚未形成类似汽车、半导体、软件等成熟产业那样由少数跨国公司控制产业发展的垄断格局,这为我国生物农业产业在局部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机遇。
他认为,我国具有打破跨国公司垄断产业链的独特优势,一是我国生物资源丰富,市场需求潜力巨大,将为生物农业产业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二是我国在生命科学、生物技术研究水平方面与发达国家差距相对较小,且拥有一支相当规模的生物技术人才队伍,生物农业部分领域的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这为进一步加快生物农业产业发展奠定了较好的技术、人才和产业基础。
综合国内外生物技术发展现状,以转基因技术为代表的生物育种技术突破将影响我国生物农业未来的发展。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目前生物农业领域技术研发水平总体上处于第二方阵,在发展中国家居领先地位,在超级稻、转基因抗虫棉等生物育种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少数能独立完成大作物测序工作的国家之一。
产业化亟待“破冰”
上个世纪90年代前期,棉铃虫灾害致使长江流域棉产区减产30%以上,黄河流域棉产区减产60%-80%,部分地区甚至绝产,由此每年给国家造成几十亿元甚至上百亿元的经济损失。应用转基因技术的抗虫棉成为应对之道。1997年,国内约95%的抗虫棉由国外跨国公司提供,但在2010年,国内市场约95%的抗虫棉已经是国产品种,国产抗虫棉的研发和大规模应用普及,打破了跨国公司的垄断。
“转基因抗虫棉的研发与应用是我国生物农业领域值得借鉴的产业化尝试。”万建民介绍,转基因抗虫棉推广应用以来累计创造社会经济效益500亿元以上。近年来开发的三系杂交抗虫棉新品种推广400万亩,比常规抗虫棉增产25%以上,制种效率提高40%以上,制种成本降低60%。转基因抗虫棉的推广应用有效保障了棉花增产和棉农增收,成为我国独立发展转基因育种、打破跨国公司垄断、抢占国际生物技术制高点的范例。
我国生物农业整体研究设施和技术水平还比较落后,研发投入不足,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具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产业配套能力较弱,缺乏下游产业,产业链条未形成;支撑技术、生产装备比较落后,缺少生物农业产业发展的支撑产业和服务业,基础设施较差。换句话说,我国生物农业发展的瓶颈因素是产业化能力不足。
万建民建议,“十二五”期间要实现科技突破与产业发展的良好结合,在多个领域实现我国生物农业产业化,需要根据生物农业发展的重大需求和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统筹产业资源和产业区域优势,将生物农业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超前谋划、合理布局,突出产业核心技术创新、产业能力建设、区域和特色产业发展、重大龙头企业培育,并依托产业基地辐射带动全国生物农业产业的发展;统筹生物农业产业发展与生物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生物农业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重点突破一批关键、核心、前沿生物农业产业技术;提升生物农业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打造国际一流研发机构;坚持市场化发展方向,培育产业优势主体和健全市场机制;推动相关要素向生物农业产业集聚,加快培育和发展有实力的生物农业产业区域集群;打造高效生物农业产业链,建立优势产业联盟;培育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拥有创新产品的骨干生物农业企业;完善市场贸易、金融、税收等制度,培育生物农业市场体系。
当这六个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时,相信我国生物农业将迎来全新的发展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