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记者调查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4月2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青海玉树:在灾后重建中实现崛起
本报记者 夏先清
结古镇禅古村的村民已从救灾帐篷搬进新建的新民居。 本报记者 夏先清摄

在青海玉树,大街小巷塔吊林立,拉运重建物资的车辆往来穿梭,到处都是援建大军紧张忙碌的身影。记者看到,这座曾在地震中遭受重大损失的城镇已经恢复了元气。

玉树受灾群众将基本入住新居

巴塘河畔,山坡上一片簇新的红顶黄墙藏式建筑错落有致,这是禅古村地震后重建的新居。这是玉树第一批迁入新居的村庄。

走进郭阳才仁的新房,记者看到客厅内一个面积很大的火炉,炉火燃得正旺。屋外是高原炙热的阳光,房内春意融融。

一年的时间不算短,50多岁的郭阳才仁收获了许多快乐回忆——去年12月,他告别住了8个月的帐篷,举家乔迁新居,成为玉树地震后首批搬进永久性住房的受灾群众。

4间房、每套80平方米的布局相同。“这一年,我们失去了旧房子却得到了新房子。”郭阳才仁说,禅古村是玉树地震灾区受灾最严重的村庄之一。但在震后,这是玉树第一批迁入新居的村庄。

玉树州州长王玉虎给记者一份恢复重建的“玉树时刻表”——

震后第20天,结古镇禅古、甘达村新社区建设奠基,玉树灾后重建正式拉开序幕;

震后第61天,国务院批准并印发《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

震后第86天,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第一批项目开工仪式举行;

震后第187天,郭阳才仁等首批34户农牧民喜迁新居……

目前,玉树州6县19个乡镇共开工建设农牧民住房11655户,城镇居民住房重建项目13667户。示范村禅古、甘达和安冲、仲达、巴塘等乡镇的部分农牧民已经喜迁新居。

为了让玉树人民满意,青海省先后多次组织环境、建筑、能源、民俗等方面的专家,开展“千人设计大会战”,对玉树地震灾区进行了一系列深入考察和调研,广泛征求受灾群众意见。

青海省副省长马顺清说:“今年将全面完成农牧民住房重建,完成90%的城镇住房重建,实现全部农牧区居民和80%的城镇居民入住新房。”

孩子们新校园梦想将全面实现

在玉树,新的学校正像红旗小学一样陆续建成。

玉树州红旗小学去年7月30日动工,在短短20多天时间里即实现基础及地上一层结构完成。到去年底,红旗小学、玉树县第一民族中学等13所学校,以及玉树州公共卫生服务中心、藏医院等一批项目主体工程封顶。

“以前上学只走5分钟,现在从家到学校就有点远了。”就读于红旗小学四年级的刘长安爱好画画,每当经过在建的红旗小学时,她总是会画上几笔。

刘长安说,“每次放学回家都会经过红旗小学,看到在建的学校一天天长高,路过时就画下它,希望新学校能快点盖好。”

与刘长安有着共同感受的,还有高她一个年级的卓玛,“我希望新建的校园更漂亮一点。”

“现在施工的是二次结构,目前砌体结构已完成总砌体量的70%,我们将力争今年8月30日竣工交付使用。”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玉树州红旗小学工程项目部经理田辉说。

这就意味着,刘长安实现心愿的时刻已经不再遥远,“预计今年9月1日新学期的第一天,孩子们都可以告别‘板房教室’,搬到新教学楼里上课。”红旗小学校长付文才欣喜地说。

在结古镇,一些建筑已初具规模。当地群众告诉记者,这些工程大多是学校和医院。

这是一场人类历史上难度最大的灾后恢复重建——玉树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高寒缺氧、道路险阻。

在红旗小学建设工地,田辉带领技术人员加班加点编制出简洁精炼、可操作性强的毛石混凝土施工、混凝土浇筑、砖砌体施工、浆砌石基础施工等工艺明白卡,配发给现场施工人员,让每一个施工人员都能够对校园建设的施工措施、方法、注意事项、技术要求做到心中有数……

田辉介绍,工程结构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砌体结构提高1度至8度,并且采用抗震钢筋,在两个部位加入新技术屈曲约束支撑来抵抗地震应力;屋面和地面保温采用挤塑聚苯板,墙体保温则采用新材料喷涂硬泡聚氨酶。由于玉树地区地处三江源头、生态环境脆弱,我们摒弃了传统的锅炉采暖方式,而采用科技含量高的空气源热泵结合太阳能集热板的采暖方式。另外,在施工中采用钢筋直螺纹套筒连接、泵送商品混凝土、加气混凝土砌体材料等,虽然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造价,但更好地保证了工程质量。“在保证施工人员健康安全的前提下,我们正争分夺秒完成任务。”田辉说。

“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追求更高”成了援建人员共同的口号。

平均海拔4200米以上、受灾面积3.58万平方公里、受灾人口24.68万人、生态环境脆弱、年平均施工期只有5个月……地震仅仅过去了一年,一个新玉树已然在废墟上强劲崛起!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