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地区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4月2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加快调整人才结构势在必行
乔文汇

哈尔滨市的张慕辰同学正在读高三,这些日子经常为高考困惑:“不担心考不上,就怕选错专业。”她听说牡丹江大学新近成立了光伏学院,托笔者打听一下情况。

受人之托,当尽己之力,于是笔者近日借出差之机一探究竟。

经了解,这所学院共开设“光伏材料加工与应用技术”、“太阳能光电应用技术”、“光伏应用技术”等5个专业,计划今秋招收300名学生,招生规模将连年递增,力争到2014年在校生达到2000人。

光伏学院的设立源于人才匮乏。近年来,牡丹江大力发展光伏产业,规划到2015年将其打造成全市工业“第一支柱”。发展这一产业,该市具备自然条件,也有资源优势,惟独缺人才,光伏学院则填补了当地教育空白,担负着突破人才瓶颈的使命。

有基本情况,有建院背景,笔者带回的信息让张慕辰“心里有了点谱”。实际上,许多高考生都有与小张一样的困惑,这种困惑折射出的现实命题是“加快调整人才结构”。

当前,各地正按照“十二五”规划纲要的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新兴产业。与此同时,这些领域的人才缺口也越来越大,办企业、上项目,除了搞融资还得忙“融智”。这就需要加快调整人才结构。对此,各类院校责无旁贷,应像牡丹江大学一样因势而动,合理增设专业,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从另一方面看,调整人才结构,也是应对就业难的有效手段。造成毕业生就业难的因素很多,专业设置不合理是其中之一。人才培养必须紧跟时代步伐、瞄准社会需求。调整院校专业设置,就是调整人才结构,让莘莘学子学有所用、顺利就业。

需要注意的是,院校专业设置应在主管部门统筹规划下进行,避免一哄而上,否则容易从人才不足转向人才过剩,导致人才结构失衡,造成新的就业难。此外,人才培养非一朝一夕之功,因而调整人才结构要适度超前于调整经济结构。牡丹江大学适时组建新学院,以及制定的2014年在校生达到2000人的招生方案,就契合了当地要在2015年将光伏产业打造成支柱产业的目标。

笔者获悉,牡丹江市四户光伏企业和黑龙江省内其他同类企业,都十分关注新成立的光伏学院,准备在未来毕业生中招贤纳才。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