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4月2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
加强水利建设 造福人民群众
本报记者 李 力 张 雪

“十二五”规划纲要描绘了水利发展的蓝图,提出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继续推进大江大河治理基础上,积极开展重要支流、湖泊和中小河流治理,增强城乡供水和防洪能力。健全防灾减灾体系,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水利部规划计划司副司长段红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十二五”规划纲要从提高供水保障能力、增强防洪能力、加强山洪地质气象地震灾害防治等3个方面,对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进行了重点部署,意义重大。

推动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

“十二五”规划纲要中,第二十六章为“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有关水利建设的内容独立成章,由此传递出哪些信号?段红东分析说,首先,充分说明党和政府对水利发展的高度重视。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强调,必须把水利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夯实水利基础,从根本上提高抗御洪涝干旱能力和水利基础保障水平。不仅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将水利发展的有关内容单独成章,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作了全面部署。

第二,充分说明了水利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的重要地位。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

第三,充分说明党和政府将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对水利投入力度,加快水利改革和发展,加快水利建设步伐,力争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有关水利发展的内容,是今后各地区各部门谋划水利发展、深化水利改革、制定水利政策措施的根本依据。

提高水利保障能力

段红东认为,“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一章的重点,就是提高水利保障能力。力争通过5年到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尽快形成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相适应的水利支撑与保障体系。

在保障防洪安全方面,要在继续加强大江大河大湖治理的同时,加快推进防洪薄弱环节建设。针对近年来严重洪涝灾害暴露出的突出问题,着力加强中小河流和大江大河重要支流治理、蓄滞洪区建设、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灾害防治、病险水闸除险加固等防洪薄弱环节建设,力争在“十二五”时期基本完成重点中小河流重要河段治理,全面完成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和山洪灾害易发区预警预报系统建设,不断完善我国防洪减灾体系。

在保障供水安全方面,应针对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在强化节水的前提下,通过加强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提高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调配能力。抓紧完成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建设,对于西南等工程性缺水地区,积极推进水库建设,对于西北等资源型缺水地区,合理建设跨流域、区域调水工程,不断完善我国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着力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依然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这一重大水利问题。到2015年,重点地区、重要城市和旱灾易发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得到有效缓解,全国新增供水能力400亿立方米左右。

加强水源工程和区域水资源调配工程建设

“要提高供水保障能力,就必须加强水源工程和区域水资源调配工程建设,构建引得进、蓄得住、排得出、可调度的科学的水网连通体系。”段红东强调。

目前,正常年份全国年缺水量500多亿立方米,近三分之二城市不同程度存在缺水。城乡水源工程建设严重滞后,尤其是西南地区工程性缺水、西北地区资源型缺水问题十分突出,且长期得不到解决。水资源配置体系还不健全,不能满足水资源统筹调配需求,水安全保障程度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极不相称。城乡供水应急备用水源严重缺乏、保障程度不高,特别是应对连续干旱和特重干旱的能力很低。

段红东表示,提高供水保障能力,要在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加强节约用水的前提下,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完成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建设,尽快形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国家水资源调配格局。二是建设一批重点区域水资源调配工程,抓好江河湖库联通,支撑国家重点区域发展统筹解决区域工程性、资源型缺水问题,保障城乡饮用水和工业用水,改善生态环境。三是推进重点水源和中小微型水源工程建设,提高西南等重点地区、重要城市和粮食主产区的水资源调蓄能力和供水保障能力。四是加快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建设,提高应对特大干旱、连续干旱和供水安全突发事件的能力。

加快推进防洪薄弱环节建设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增强防洪能力的重点,是在继续加强大江大河大湖治理的同时加大中小河流堤防建设和河道整治力度。段红东表示,今后一段时期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加快推进中小河流治理。流域面积3000平方公里以上的大江大河主要支流、独流入海河流和内陆河流对流域和区域防洪影响较大,应进行系统治理,提高整体防洪能力。流域面积在200平方公里至3000平方公里的中小河流数量众多,系统治理投资巨大,“十二五”时期,选择洪涝灾害易发、保护区人口密集、保护对象重要的5000多条河流的重点河段进行治理。

二是尽快消除水库安全隐患。在继续巩固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成果的基础上,重点对面广量大的41118座小(Ⅱ)型病险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力争用五年时间基本完成除险加固任务。

三是搞好重点蓄滞洪区建设。加快使用频繁、洪水风险较高、防洪作用突出的蓄滞洪区建设。近期重点加快淮河行蓄洪区、长江和海河重要蓄滞洪区建设。有条件的地区,积极引导和鼓励居民外迁。

四是提高山洪灾害防御能力。尽快在山洪灾害易发地区建成2058个县级行政区监测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体系。对重点防治区中灾害风险较高、居民集中且有治理条件的山洪沟逐步开展治理。对危害程度高、治理难度大的地区,实施搬迁避让。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