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4月2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医术精湛 大爱无疆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亲切看望 我援莫医疗队侧记

“你们肩负祖国和人民的重托,不远万里来到莫桑比克,以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为当地百姓解除病痛,受到莫桑比克政府和人民的高度评价,为国增光。我代表党和政府,代表祖国人民,向你们表示亲切的问候和良好的祝愿!”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一番情真意切的话语,不仅饱含对中国援助莫桑比克医疗队的关心牵挂,而且传递出祖国和人民对中国援莫医疗队工作的肯定、激励和更深远的期许……

位于非洲大陆东南端的莫桑比克,35年来活跃着一支为当地人民救死扶伤的中国医疗队,他们的事迹深深牵动着李长春的心。当地时间22日下午,李长春在繁忙的日程中抽出时间,专门来到莫桑比克首都马普托中心医院看望中国医疗队员,详细了解他们工作、生活状况。

这支医疗队共有包括普外、胸外、麻醉等专业的14名队员。队长冯仕彦汇报了医疗队员们努力克服语言、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困难,顽强拼搏、救死扶伤、不辱使命的情况。

李长春听后频频点头赞许。他说:“你们的工作展现了中国医务工作者的良好形象,促进了中莫友谊,在中非人民之间架设了友谊桥梁,将中非固有的传统友谊深化为更多的务实合作,弘扬了人道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体现了人类的大爱。”

中国援莫医疗队始建于1976年。截至目前,中国总共向莫桑比克派遣了18支医疗队和279名医疗队员,诊治当地患者累计130多万人次,培训各级各类医务人员2000余人。

中国自1963年派遣第一支援非医疗队起,先后有18000多名医生赴非洲大陆,救治了2亿多当地患者。“中国派遣医疗队持续时间之长,受益国家之多,影响之广泛,是任何一种援非举措都无法替代的。”李长春说。

在48个寒来暑往中,一个地处亚洲的发展中大国坚持不懈地向遥远的非洲大陆派出医疗队,为当地人民无偿提供医疗援助,这一义举在当代国际关系史中也不多见。

正是这些医疗队员,远离家乡,直面困难,妙手仁心解除当地百姓病患之苦;正是这些医疗队员,把中国的传统医药、治疗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当地医务人员;正是这些医疗队员,凭借出色的工作赢得了所在国的高度赞誉,用爱浇铸起中非友谊的桥梁,以自己的奉献谱写着中非人民友谊的篇章。

“你们不仅是白衣天使,更是中非人民之间的友好使者。我对你们为传递中非友谊、搭建友好桥梁所作的贡献表示衷心感谢!”李长春这番饱含真挚情意的话,令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多少艰难困苦,多少离愁别绪,都在这一刻化为奋进的动力。

李长春对援莫医疗队提出殷切希望:“希望大家继续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满腔热忱,在有限时间里,尽最大努力为非洲人民作贡献。要一边开展医务工作,一边搞好传帮带,帮助非洲兄弟不断提高医疗水平,体现中非兄弟情谊。”

李长春不仅为医疗队员们带来了汉王电子书、热播电视连续剧、电影光碟等慰问品,还指示使馆和医疗队派出单位要切实加大对医疗队员工作、生活的支持和保障,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援外人员的亲切关怀。

时间转瞬即逝。会见结束时,李长春与医疗队员们合影留念,再三叮嘱他们保重身体。亲切的嘱托和殷切的希望,深深刻在队员们心里。

“中央领导同志今天来看望我们,是对所有援外人员极大的鼓励和关怀,是我们的莫大光荣!”冯仕彦对新华社记者说。

骨科医生赵强告诉记者:“中央领导同志来看望我们,使我深受鼓舞。援莫经历是我人生的一笔重要财富。来到这里,缺少的是家里的温馨,但收获的是心灵的纯净和升华,我常常被病人们渴望医生的眼神所感动。援非,是我无悔的选择。”

文/新华社记者 谭晶晶 刘大龙

(新华社马普托4月24日电)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