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新农村·对话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4月2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统筹城乡,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日前,本报邀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俊与来自地方的领导和农民代表共同探讨———
城乡一体化 工农同步走
本报记者 李 力 乔金亮
韩俊(左三)、于建成(右三)、陈爱民(右二)、王永胜(左二)、柳建增(右一)、徐祥新(左一)在交谈。 本报记者 乔金亮摄

对话人——

韩 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于建成:山东省莱芜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陈爱民:山东省莱芜市委农工办主任

王永胜:山东泰山钢铁集团总裁

柳建增:山东万兴果菜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

徐祥新:山东省莱芜市郭家沟村党支部书记

策划人——

李 力:本报农村新闻部副主任

话题之一

统筹融合推进城乡经济共同壮大

韩俊:莱芜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固定调研点,近3年来,我们多次去莱芜调研。统筹城乡发展,全国有很多地方都在做,莱芜的特色是什么呢?我印象最深的是,莱芜更加注重以制度的创新来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过程当中,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也在同步跟进;在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第二、三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农业和农村经济也在同步提升。我认为,莱芜的经验可以用“两个同步”来概括:一个同步是,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另一个同步是,第一、二、三产业同步提升,城乡经济实现了融合发展。

于建成:莱芜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探索的实践,可以总结为八个字:融合、流动、共享、服务。莱芜近年来发挥工业化水平较高、大企业带动能力较强、农业产业化发展较快等基础条件,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思路,莱芜把全市2246平方公里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市民和农民统筹考虑,大力推动城乡规划布局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就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社会管理服务一体化等“六个一体化”。一系列举措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城乡差距明显缩小,城乡面貌显著改观,初步构建起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韩俊:应当以统筹的理念谋划和推进城乡经济发展,推动经济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和产业之间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优势互补、互促共赢,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共同壮大提升。

于建成:说得对,我们就是打破行政区划界限,统筹规划布局促进区域融合。遵循“经济布局区域化、产业发展集群化、资源配置市场化”的规律,将全市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规划发展“三大产业板块”:在北部,发挥山水生态资源优势,发展生态旅游板块。该板块涉及5个乡镇、600多平方公里,目前已发展起雪野湖、九龙大峡谷等十多处生态景区,建设了航空科技体育公园、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等一批重点旅游项目,年接待游客43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6亿元;在中西部,发挥姜蒜产业优势,以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为重点,加快发展姜蒜加工储运板块,努力打造国内一流的种质资源基地、标准化种植基地、储运加工基地和产品信息交易中心。该板块涉及6个乡镇、500多平方公里,现已发展姜蒜标准化生产基地30多万亩,储运企业280多家、加工企业320多家,莱芜因此得名“中国生姜之乡”;在南部,发挥钢铁产业优势,以服务配套莱钢为重点,加快发展钢铁加工物流板块。该板块涉及5个乡镇、400多平方公里,目前钢铁产能达到2000多万吨,全市人均10吨多;发展钢铁深加工企业372家,年加工能力550万吨;物流企业283家,年物流量2200多万吨,因此莱芜有“绿色钢城”之称。现在三大产业板块集聚了全市80%以上的经济总量,带动了区域经济大融合、大发展。今天这三个板块的代表都来到了对话现场。

韩俊: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就是不断打破城乡界限,促进工农融合。引导工商企业和城市经济进入农业、农村,但决不能牺牲农民利益而是要实现互促共赢。

于建成:泰钢集团就是一个例子。泰钢整合周边10个村,建设泰钢工业园,走出了以企带村、村企融合发展的路子。

王永胜:我们泰钢集团扶持园区内的10个村建起7个实业公司,通过提供技术支持、资金扶持、援建项目等方式,依托泰钢发展配套加工项目30多个,村集体经营收入由原来的3200多万元提高到5.6亿元,集体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与此同时,泰钢集团自身也得到了发展,集团销售收入去年达到260亿元,跃居中国制造企业500强第149位。通过村企融合发展,加快了农民变工人、村民变市民步伐,园区内4800多名适龄劳动力全部进厂务工。

韩俊:通过村企融合,农民变工人之后,他们的社会保障是如何解决的?

王永胜:泰钢集团每年投入1500多万元,将实业公司居民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一揽子解决养老、医疗、救助、教育等社会保障问题。60岁以上老人,除享受市新农保外,还分别享受集团公司每月60—70元的养老补助金;泰钢招工进厂人员,全部加入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未进厂的人员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同时,对53个特困户,除享受市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外,泰钢集团还提供每人每年600元的最低生活补助。

韩俊:实际上城乡之间,农村有农村的优势,城市有城市的优势,农业、农村、农民不是包袱,应该是财富,城乡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共生关系。我们要打破第一、二、三产业界限,通过渗透提升促进产业融合。积极推动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开发新型业态,提升产业层次,拓展发展空间。特别是发挥特色农业发展优势,促进农业与工业、与旅游服务业融合发展。

于建成:这里有两个数字:一是去年我们农民的收入增长13.6%,城镇居民则是11%,实现了农民的收入增速高于城镇居民。二是我们连续两年农产品的出口增长迅速,2009年比上一年增长122%,去年又同比增长73%。可以看出,在我们工业化进程当中,农业不但没有萎缩,反而不断得到了加强。

话题之二

生产要素顺畅流动迸发城乡活力

韩俊:资源只有进入市场才能变为资本,资本只有流动起来才能产生效益。我们要用改革的办法、市场的手段和创新的机制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顺畅流动,才能释放出城乡发展的巨大能量。

于建成:我们探索出了“龙头企业+村级组织+农户”、“龙头企业+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等多种途径,促进了农业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均大幅提高,增幅连续两年居全省第1位。

柳建增:我们万兴果菜公司就是依托莱芜特色农产品——姜蒜建立起来的。公司是集农产品种植、收购、储存、加工、出口于一体的外向型企业,是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去年实现出口创汇1.6亿美元,连续九年成为全国生姜出口第一大户。

2004年以前,莱芜生姜出口面临的国际绿色壁垒比较多,绿色壁垒其实就是一个质量标准,一家一户的生产方式很难达到质量要求,如何破解这个难题呢?我们从源头上控制农产品品质,使生姜达到日本有机食品和欧盟良好农业规范标准。公司在村级组织的协调下,连片承租农民的土地,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实行规模化经营,实现企业、集体和农民三方共赢。按照“企业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运作模式,把企业和农民的利益有机联系起来,与企业周边农户签订“定品种、定面积、定品质、定最低收购价”的种植协议,统一购买生产资料、统一进行标准化种植、统一组织销售,并按高于市场价10%的保护价收购。

韩俊:采用这一模式以后,目前各方的收益怎么样?

柳建增:通过这一模式,公司目前建起合同基地3万亩,带动10个乡镇2.63万户农民手持订单组织生产,带起各类专业村136个,带动36个村1.5万户农民参与姜芽加工,带动95个村从事生姜、大蒜种植。采取“企业+村级组织+农户”的模式,建设有机生姜种植基地,实现了企业、村集体和农民多赢的效果。一是促进了企业效益快速提升,出口的生姜达到日本有机食品和欧盟良好农业规范标准,出口价格达到每吨3000美元,是国内普通生姜常年价格的6倍多。二是促进了农民增收,农民每亩土地每年可获得600元的转租收入,在基地打工每月还可获得1500元左右的工资收入,年收入是原来的4倍多。三是壮大了村集体

经济,6个村每年增收50多万元。目前,我们正加快推进总投资15亿元的“万兴食品产业园”建设,争取用3年时间打造成全国最大的姜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园,吸纳周边村更好地参与到产业化经营中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

徐祥新:我们郭家沟村成立专业合作社发展特色种植和高效林果业,合作社的社员每股有1200元的保底收益,年底还可参与合作社分红,农民在农场打工每年平均获得1.5万元的工资收入,户均收入是原来的3倍多。通过入股专业合作社,农民可以凭股权获得保底收入或基本保障,还可以获得打工、分红等多项收入,促进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农民增收。

韩俊: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新型经济组织,代表了农村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要全力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农村新型经济组织的发展,广泛吸纳资本、技术、人才等各类生产要素,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村经营管理水平。大力发展农村新型经济组织,促进生产要素向先进生产力集中。

陈爱民:近年来,我们采取典型引路、政策激励等多种措施鼓励发展农村新型经济组织。目前,我市已发展各类农村新型经济组织300多家,其中出口额过1000万美元的11家;全市60%的农户参与到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来,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抗风险能力显著提高。

于建成:我们还大力发展“飞地经济”,在全市规划建设了五个省级功能园区,制定出台促进“飞地经济”发展的政策,引导不适宜发展工业的乡镇特别是山区乡镇到五大重点园区发展工业项目。目前,几个山区乡镇已发展“飞地项目”200多个,工业项目入园率80%以上。钢城区辛庄镇是一个山区乡镇,处于城市水源地保护区,不适宜发展工业,他们在市高新区创办了“飞地工业园”,先后引进项目23个,地方财政收入近5年平均增长40%以上,去年达到3300万元。

韩俊:利用“飞地经济”来实现城乡统筹,这个做法我觉得具有新颖性和可复制性。因为所谓的统筹城乡,这个“乡”既包括农村也包括乡镇。而往往一些地方提到统筹城乡,主要是发展县城,发展地级市,乡和村实际上没有真正受到重视。莱芜不但重视农业,而且通过“飞地经济”,使得一些边远的山区乡镇壮大了实力,开辟了一条新的发展路径。

话题之三

让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韩俊:在推进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中,既要注重把社会财富“蛋糕”做大,更要注重把“蛋糕”分好,加快公共资源向农村配置、公共服务向农村强化、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让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努力提高农村群众生活品质,促进社会公平。

于建成:我们首先努力的方向是基础设施的城乡共享。为此,我们加快城市公交、供水、供电、供暖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覆盖,实现基础设施城乡共建、城乡联网、城乡共享。如在山东省率先推行城乡公交一体化,健全完善了市区公交网、城镇公交网和村镇公交网“三网”融合衔接的大公交网络,实现了全市市区、镇、村公交全覆盖。

徐祥新:拿我们村来说,村民进城原来平均要用一个多小时,现在不到半小时;原来要花5-10元,现在由村到镇只要1元钱,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到了安全便捷、质优价廉的公交服务。城市公交车开到了家门口,只花1元钱就能像城里人一样进城务工和消费,既方便快捷,还省钱。

韩俊:通过推行城乡公交一体化,不仅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出行、降低了出行成本,更重要的是加速了城乡资源流动,促进了城乡融合发展,城乡之间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大大加快。

于建成:共享的第二个努力方向就是社会事业的城乡共享。加强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科技、体育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城乡公共服务资源整合发展力度,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卫生事业上,从2008年开始,探索建立城乡医疗机构托管合作的机制,引导城市医院兼并、托管乡镇卫生院,加快城市卫生资源向乡镇延伸。目前全市所有乡镇卫生院都与城市医院建立了托管、合作关系,城区医院对乡镇卫生院的财务、人事、药品、后勤等实行统一管理,医疗卫生技术、人才、设备等实现了共享,农民不出镇村就享受到城市医院的医疗卫生服务。

徐祥新:乡镇卫生院被城区医院托管后,农村群众享受到了城市医疗服务,但费用却平均降低了20%左右,像做一般的阑尾炎手术,在城市医院大约需要2400元,而在乡镇卫生院由同样的城市医院的医生来做,收费仅为1600元左右。目前,包括我们村在内莱芜市所有的村卫生室都已被乡镇卫生院领办,村民基本做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镇。

于建成:共享的第三个努力方向是社会保障的城乡共享。莱芜按照“城乡一体、全面覆盖、低点起步、逐步提高”的思路,从制度创新入手,初步构建起养老、医疗、住房、救助等覆盖城乡的十大民生保障体系。“十一五”期间,全市民生保障累计投入超过200多亿元,是“十五”时期的4.3倍。在养老保障上,从2007年开始,莱芜就自费推行农民社会化养老保险,适龄农民全部纳入保障范围;2009年底,我们又与国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相衔接,按照国家试点标准自费改革,成为全国首个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的地市。

徐祥新:现在我们村,凡是年满65岁的老年人都能按月领取养老金。

韩俊:所谓城乡共享,实际上是要解决三个问题,第一,资金要到农村去,这是基础;第二,服务要到农村去,农民应该享受到交通、医疗、教育以及社会保障的公共服务;第三,更重要的是能提供各种优质公共服务的人员也要到农村去。统筹城乡发展,并不是说将来农民都到城里来,该留下的还得留在农村,还要有在农村就业和创业的,同时城市的各种资金、技术包括管理,甚至包括各种新的组织形态,要下乡。农村的发展,最需要的是资金、技术、管理,需要一些新的组织形态。

话题之四

创新服务维护城乡居民利益

韩俊:在城乡统筹改革试点的过程当中,对政府自身来讲,就是要探索怎么转变政府职能,成为一个服务型的政府,而且要成为一个提供均等化公共服务的政府。

于建成: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我们以开展大规模创业就业免费培训为重点,服务城乡群众创业致富。在培训方式上,采取政府花钱买服务的方式,从2009年开始,市财政每年安排1700万元专项资金,向有培训需求的群众发放“培训券”,群众凭“培训券”到有关培训机构免费接受培训。在培训内容上,实行按群众的需求分类进行。如对大中专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和返乡农民工等群体,进行不少于45天的就业再就业技能培训;对有创业意向的,进行1-3个月的创业培训;对想学一门致富技术的农民,则进行15天左右的实用技术培训。在培训机制上,政府面向省内外择优选定了20多家优质培训机构,群众持“培训券”自主选择培训机构参加创业就业培训。培训期满后,对合格学员颁发《培训合格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机构以合格学员的“培训券”向财政部门兑付培训费用。截至目前已培训4.8万人,参加培训的学员80%以上实现了多途径就业创业。去年以来,全市新发展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增长均在30%以上。

陈爱民:我们以开展“城乡牵手共建”活动为载体,大力帮促农村经济发展。采取“1+1+1”方式帮促潜力较大的村加快发展。每年在全市选择100个发展潜力较大的村,由100个市直单位、100个企业结对帮促,结对单位共建基层组织、共过组织生活、共享党建资源、共促科学发展。采取“3+1”方式帮扶后进村向先进村转化,即由3个市直单位包扶1个村,在项目、资金、人才等各方面加大帮扶力度。截至目前已累计组织220个市、区部门联系包扶了310个村。

徐祥新:我们郭家沟村与市林业局、华盛彩印公司结对后,林业局发挥技术、人才等优势,帮助村里发展起扁桃、花生、板栗等特色种植区;华盛彩印公司发挥资金、市场等优势,帮助村里办企业上项目,目前村里已发展起3家企业,村集体经济收入800多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万元,农户全部住进了小楼,65岁以上老人实现了集中供养,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风貌已初步显现。

于建成:以推行“便民服务全程代理制”为抓手,方便群众办事、维护群众权益。在全市城乡所有村大力推行“便民服务全程代理制”,对关系百姓生产生活的婚姻生育、求职创业、法律维权等行政服务和审批事项进行全过程免费代理,目前全市所有村庄和社区均设立为民服务代办点,聘请代办员1400人,居民不出村和社区就能办理好各个事项。同时,健全农村法律服务体系,在乡镇和大型社区普遍设立便民合议庭、民生检察室、法律援助惠民室等法律保障机构,使农村群众更加方便地享受法律咨询、司法援助等服务。

徐祥新:我们村是全市第一批设立了代办点、聘请代办员的村,不仅安排一名专职代办员为民服务,而且村委会班子成员轮流带班,对关系群众生产生活的求职创业、法律维权等行政服务和审批事项进行全过程免费代理。目前已累计为群众办理各类代办事项过千件,不仅方便了群众办事,而且促进了干部作风转变、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于建成:我们强化了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和村容村貌综合整治,大力治水、造绿,创建成为“国家园林城市”。针对“垃圾围村”这一治理难题,从2007年开始,我们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路子,建立“定点收集、集中清运、统一处理”的农村垃圾集中治理机制,全市所有行政村按每300人配一人的要求配齐了保洁员,各乡镇以市场化的方式确定了清运保洁公司,并建立市对区、区对镇、镇对村和保洁公司的逐级考核监督体系,保证了垃圾治理的效率和质量,农村像城市一样实现了垃圾日产日清。

徐祥新:目前,像我们这样的偏远山村也能够像城市一样做到垃圾日产日清。同时,我们还充分利用市里出台的优惠扶持政策,带领全村群众修路治水、植树造林,先后绿化荒山2700亩,新建小型水库11座,开发土地3000亩,新修道路13公里,治理河道2600米,建设文体广场等公共活动场所5000平方米,极大改善了村里生产生活环境。

韩俊:近几年莱芜城乡一体化发展,可以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实际上这种成效就是城乡一体化的一种组织创新、制度创新的系统集成。真正的城乡一体化,最后是实现在制度上的一体化,包括实现城乡全面发展的各种公共服务要到位,而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