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自主创新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4月2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在企业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刘 东

当前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作为快速发展的人口大国,未来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迫切需要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其实质就是要从过去依靠过度的资源消耗、廉价的劳动力和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的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归根结底在于企业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企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载体和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关键,是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主要力量。目前我国许多行业出现产能过剩现象,但同时多数产业的高端环节,包括高端产品、高端服务所涉及的核心技术,大都被国外大跨国公司所掌控。尽管我国是贸易大国,但出口产品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只占约10%;我国工业新产品开发的技术约有70%属于外源性技术,总的对外技术依存度达60%,而美国、日本仅为5%左右。由此不难看出,增强我国经济发展后劲和产业竞争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下大气力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结构性的矛盾和问题。对此,企业肩负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我们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企业要实现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以往单纯依靠技术设备引进的路径越来越走不通,必须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更加自觉地依靠自主创新来谋求发展。只有培育出一大批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才能够有效地支撑国家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选择,同样需要企业发挥先导作用。回顾世界经济发展史,大国崛起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关系密切,以纺织业为代表的第一次产业革命使英国成为第一个工业化强国,以石油化工、电力等为代表的第二次产业革命促使德国、美国成为工业化强国,而20世纪后半期信息技术产业兴起更使得美国实现持续创新发展,二战后日本的重新崛起则与家用电器等消费性产业兴起密不可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无一例外都伴随着一批世界级企业的创生,如德国的拜耳、巴斯夫;美国的杜邦、福特、通用、IBM、英特尔、微软;日本的索尼、东芝、松下等。历史经验表明,中国企业若能抓住世界经济和产业转型的历史机遇,不仅能成长起一批世界一流企业,而且能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近年来,尽管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提高,但与国际知名跨国公司相比,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尚有较大差距。因此,我国企业必须抓住机遇,在全球范围吸纳和整合创新资源,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的地位,赢得发展先机和主动权,尽快走上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从而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