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城市管理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4月2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走读城市
寻水,从地下到地上的转变
李 亮

太原依水而建,因水而兴,古称“晋阳”,取“城在晋水之阳”之义。而如今太原已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城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110立方米,比山西省平均水平的262立方米还低152立方米,远在500立方米严重缺水界线之下。

太原是一个缺水的城市。市民们对水有着特殊的情感,市内的迎泽湖、龙潭湖、晋阳湖等,有较大面积水域的地方都被开辟成人们休闲娱乐的去处。

缺水,太原将寻水的目光投向了厚厚的黄土层下面,那下面不仅有着厚厚的煤,也有丰富的水。

于是乎,太原市先后兴建了三大地下水厂,例如,兰村水厂就是坐落在太原市北部一个以集取地下岩溶水为主的水源地,每天的设计产水量约为12万吨,占太原市全部用水量的四分之一。

一时间,太原的各个单位也纷纷开凿自备井寻找水源,上世纪90年代,太原市有280多个单位累计开凿自备井480多眼。哗哗的地下水源源不断地被抽出来,滋润着这座古老的城市。

时间并没有过很久,大量开采地下水的负面效应开始显现。据说,上世纪90年代末,太原的地下水位以每年2米的速度下降。

地下水位下降让太原历史上很多风景秀美的地方因此大受影响。

外地游人到了太原,晋祠的难老泉是要看一看的。就是这名声在外的难老泉,现在已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泉水了,而是通过水泵抽上来的地下水。确切地说,1994年4月20日,难老泉断流了。2003年,随着“恢复晋祠景观大循环水工程”的竣工,在水泵的帮助下,难老泉水才得以“重见天日”。

但,此难老泉水已非彼难老泉水。

要想清泉复流必须让地下水休养生息,充分涵养。进入新世纪,太原提出响亮的口号,“多用一盆地表水,就会给子孙后代多留一盆地下水。”从那个时候开始,地下水的修复与保护的理念开始确立。

从地下到地上,用黄河水置换地下水。太原将思路做了调整,将寻水的脚步踏向了离太原并不近的黄河。

引黄入晋的源头在黄河万家寨水利枢纽,从万家寨水库大坝处取水,经三级提升,通过总干线,到偏关县下土寨村分水,向南,途径神池、宁武等县域,经过二次提升,至宁武县头马营出水,然后经汾河干流进入汾河水库,再沿连接段埋涵和隧洞,重力输送到呼延水厂,向太原供水。

2003年10月30日,经过千里奔腾黄河水缓缓流入太原。那天,太原的天更蓝了;那天,市民的脸仿佛更湿润了。

缺水的太原一直在为这座城市寻找着可靠的水源,一直在为市民水龙头中甘甜的水质脚步不停。一个从地下到地上的转变,一个理念在形成,就是采补平衡,实现地下水采集和补充的平衡。

自从引入黄河水,实行关井压采后,地下水得到涵养恢复,基本实现采补平衡。仅在2009年,全市地下水水位就平均上升1.87米,最大上升值为16.17米。

2009年9月初,一场多年未见的连阴雨令太原市的防汛气氛骤然紧张。一边是持续降雨导致城市道路大面积积水,市政设施排水压力增大,一边却只能眼瞅着天上之水白白流走。太原市年均降雨量为459.5毫米,每年白白流走的雨水达5556万立方米,比两个晋阳湖还多。

如果能把雨水收集起来,用于城市清扫、绿化,那可是件既有利社会又节水省钱的好事。

缺水的太原在雨水的利用上刚刚起步,人们寄予厚望。

太原的地名,有像杏花岭、水西关、桃园、柳巷,一听就能知道这座城市曾经多么美,多么湿润。缺水的太原需要得到更多的滋润。太原市正在积极努力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