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4月1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只有稳定发展才有美好生活”
——《复兴之路》基本陈列昭示历史选择与人民心声
文/新华社记者 廖 翊 陈 菲 黄小希

这是中华民族自1840年以来,长达170年的奋斗史诗。

今年3月1日,《复兴之路》基本陈列作为改扩建后的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第一个大型展览与观众见面。中华民族在屈辱中抗争、从沉落中崛起的悲壮历史得以淋漓展现;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和人民前赴后继,从黑暗走向光明,从穷困走向富强,从改革开放走向民族复兴的奋斗征程感奋万千观众。

展厅中大型油画《启航》,表现了1921年7月伟大历史转折的时代曙光。“哪里有了共产党,哪里人民得解放”“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复兴之路》基本陈列以大量生动典型的文物、史料呼应着一代代中国人心中最真挚的歌咏、最真切的感怀,揭示了一个永恒真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和人民的选择!

“土地法”:诠释“人民当家作主”

发黄的《井冈山土地法》打开扉页,静静躺在展柜一角。

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第一个土地法,由毛主席于1928年12月主持制定,粗糙的纸页上刻印着:将没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个别耕种”“分配给农民共同耕种”。

土地革命时期的《井冈山土地法》《兴国土地法》、1947年制定的《中国土地法大纲》、1950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中国各地农民由此获得的土地执照及土地房产所有证……一一展示于观众面前,以不同时期象征共产党政权的大印,写照着“共产党来了”土地的变迁,记载着翻身土地上的欢欣与笑颜,铭刻着古老土地重获生机的青春与奇迹。

“我们党在新中国刚刚成立就进行土地改革,将封建土地制度变为农民土地制度。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彻底、最完整土地制度的改革。土地改革完成后,总共才4亿多人口的中国,就有3亿多农民无偿获得了土地和生产资料。只有获得了土地,人民成了土地的主人,才真正实现了当家作主。”国博研究馆员龚青说。

国博展览二部副主任陈莉由此解读政权更迭:“中国是农耕大国,占国家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在封建土地制度下,长期被剥夺土地和生产资料。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都制订土地政策,让老百姓耕者有其田。这种一以贯之、始终代表广大人民基本利益的土地政策,极具说服力地诠释了历史和人民为何选择共产党,共产党何以取得革命的成功。”

绞刑架:记录“为民族解放牺牲”

庞大、铁沉的绞架,在展厅闪着恐怖寒光。这副清末民初从欧洲进口的绞架只使用过一次,第一个走上绞架的,是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38岁的李大钊。

1927年4月29日出版的《晨报》,讲述了李大钊牺牲时的壮烈瞬间:“首登绞刑台者,为李大钊,闻李神色未变,从容就死。”旁边玻璃展柜,陈放着李大钊就义前的最后亲笔自述:“钊自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实践其所信,厉行其所知,为功为罪,所不暇计。”

据不完全统计,大革命时期,计有4万名共产党人为人民的解放慷慨赴死。

“母亲的死不足惜……我的孩子要替代母亲继续斗争。”为幼儿留下这最后的遗言,31岁的赵一曼高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为反满抗日、民族独立与解放献出了年轻生命。

“盼教以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到底……”黎明前的黑暗中,29岁的江竹筠以竹签作笔、烧棉为墨,在渣滓洞集中营为3岁儿子留下这番叮嘱与期待后,血洒红岩。

记者采访看到,前来参观的70多岁的徐大爷与老伴,在赵一曼母子合照前湿了眼眶。

“太不容易了,太不容易了!我们今天的好日子,就是无数革命烈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要好好珍惜呀!……”

“包袱皮”:与“小推车”打下“人民江山”

这是一件容易被忽视的文物,一块发黑的粗布上依稀可见竖行毛笔字迹:绑铺草;上门板;买卖公平;言语和气;借东西要还,损坏要赔偿;不准乱翻东西。

讲解员说,这块粗布其实是红军的包袱皮。上面写的是毛主席在井冈山时期为红军制订的“六项注意”,这是著名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雏形。风雨行军、年代久远之故,包袱皮上的字迹不易分辨,“人民军队”的本色烙印时空。

“红军是工农的军队,绝对保护回番夷藏人的利益”“斧头劈开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红军在长征途中在木板上、在石门上留下的标语,宣示着人民军队在任何艰困中不变的宗旨。

在解放战争陈列中,存放着一架独轮小推车。农家妇女、支前模范董力生,当年就是推着这辆小推车,冒着敌人枪林弹雨,在淮海前线为解放军送去小米和白面。小推车旁,一根形同长笛的竹竿,上面刻满了山东、安徽、江苏88个城镇村庄的地名——山东莱阳农民唐和恩为感谢共产党对解放区人民的恩情,硬是将小推车从胶东半岛推到了淮海前线,88个地名记录着唐和恩和乡亲们4000多里支前的足迹和辙印。

国家博物馆黄黎博士表示:“从‘包袱皮’到‘小推车’,生动反映了共产党所领导的人民军队与广大人民的血肉联系和鱼水深情。正因为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并为之牺牲,因此得到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解放战争是靠老百姓小推车推出来的’,就是因为共产党是为人民打江山!”

“一五”计划:谋划人民幸福为“最大政治”

16开大小,大红色的封面,右上角印着“绝密”字样——1955年3月,国家计划委员会印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五年国民经济计划草案图表》醒目陈列于展柜中。

“为何在上边标注‘绝密’字样,因为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新生共和国开始了‘一五’计划,开始谋求经济发展,致力改善民生。”国博讲解员介绍。

1953年,鞍钢生产出了中国第一批不锈钢;1956年,首批12辆解放牌汽车缓缓驶下长春一汽装配线,结束了中国不能批量生产汽车的历史……“一五”期间我国在满目疮痍的土地上创造的工业成就让观众感受共和国的艰难与执著。

安徽凤阳小岗村那摁着村民们鲜红手印的“大包干”合同书旁,一个普通红皮笔记本与之呼应——上面记录着时任安徽省委书记万里支持小岗村农民“大包干”的一段话:“只要老百姓有饭吃,能增产,就是最大的政治。”

国博研究人员郝俐说:“小岗村大包干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实践在先,然后得到了党中央的认可。如今,联产承包规定的30年期限快到了,怎么办?四川双流县瓦窑村农民又进行了村民自治决议,将土地经营承包权限由30年改为‘长久不变’,又得到了国家认可。正因为党的方针政策的确立都是建立在广大人民实践的基础上,才能够真正代表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的利益。万里的那句话,就是体现了党的政策。”

人民的利益和幸福永远是共产党人最大的牵挂。焦裕禄、孔繁森、王瑛……人们从展厅触摸屏上找寻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的党员领导干部的资料,回忆他们的感人故事,感受他们为人民利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共产党人永恒情怀。

生活账簿:折射改革巨变传递稳定渴望

新中国成立以来各地城乡使用过的购货证、粮票、布票等,近年来城乡人民各种养老保险、农村最低生活保证金领取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新农合医疗证、农民负担明白卡……叙述着30多年来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大部分参观者,作为历史巨变的受益者和见证人,表情轻松,写满笑意。

上海市民杨燕秀家庭生活账簿引发观众兴趣,近20个小本本上,仔细而工整地记载着这个家庭自1965年以来30多年的点滴支出:“1968年12月13日,煤球一提,油半斤……”

“账簿的主人原来是上海国棉19厂的工人。1965年时家里要盖房子,借了1500多块钱。为了尽快还钱,开始对生活中的每一项收支详细记录,这一记就是30多年。从本子上可以看出,这个家庭1984年后生活开始好转。”参与征集这个家庭账簿的国家博物馆保管二部副主任陈禹对记者说,“从‘文革’10年期间的物资匮乏,到今天供应的丰富充足、百姓生活的巨大改善,都在账簿上得到了真实反映。这些成就的取得非常不易!”

展览尾声,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自1952年至2010年我国国民生活变化情况、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变化情况、国家综合实力变化情况绘就的柱状图直观显示:1978年,是我国实现经济快速发展、人民实现从温饱到小康历史性跨越的转折点!

“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以及过去五年计划或规划的完成情况,可以发现一些规律性的现象:凡是政通人和,政治不折腾,社会不闹腾,五年计划或规划就能顺利完成,相反就会受到影响。”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表示。

来自黑龙江密山的杨传喜老人看完展览对记者说:“我们走过了‘文化大革命’等一些弯路,一定要吸取教训不走回头路,只有稳定发展才有美好生活。你看,改革开放以来,路子走对了,我们国家发展多快!继续这样走下去,国家的明天一定会更好。”老人告诉记者,他家承包了60多亩地,取消了农业税后,三口之家每年靠种地就有几万元纯收入,生活越来越红火。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所取得的胜利和成就来之不易,愿大家珍惜。愿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东方!”北京交通大学王平参观后留言。

文/新华社记者 廖 翊 陈 菲 黄小希

(新华社北京4月18日电)

3 上一篇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