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4月1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新起点上推动跨越发展
——访甘肃省省长刘伟平
本报记者 李琛奇
甘肃省省长 刘伟平

“十一五”时期,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甘肃省各族干部群众攻坚克难,开拓进取,经济社会取得了显著成绩。“十二五”时期,甘肃将在新的征程中走出一条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将会取得怎样的成就?近日,本报记者专访了甘肃省委副书记、省长刘伟平。

记者:“十一五”时期,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哪些成就?

刘伟平:“十一五”时期,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多发的重特大自然灾害,甘肃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各族干部群众,攻坚克难,奋力拼搏,经受住了严峻挑战,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可以说,“十一五”时期,既是甘肃历史上极不寻常的5年,更是经济社会发展最快、效益和质量最好、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5年。突出表现在:一是经济社会取得长足发展。地区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1934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4119.5亿元,翻了一番多,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11.2%。二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5年来,全省新增公路通车里程7.35万公里,高等级公路达到8100公里,高速公路达到2046公里。三是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以风电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迅猛崛起,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制药、旅游、物流等产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石化、有色、冶金等传统支柱产业在改造提升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支撑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四是农业发展取得重大成效。全省粮食总产量突破900万吨。同时,农村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一批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的农产品基地。五是民生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同全国相比,提前一年建立农村低保制度、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并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覆盖。同时,有效解决了一大批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行路、饮水、教育、就业等突出问题。六是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显著提升。“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预案体系基本形成,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初步建立,救援队伍体系不断健全,监测预警体系不断完善,在应对“5·12”特大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等重特大自然灾害中,既经受住了考验,应急能力又得到了新的提升。

记者:2009年,国务院正式批复实施《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将甘肃发展循环经济上升到国家战略,请您介绍一下目前甘肃建设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的进展情况。

刘伟平:国务院批复实施《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充分体现了对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力支持和殷切期望。一年来,围绕《总体规划》的实施,我们研究制定了支持保障政策、配套地方性法律法规和考核评价标准体系;启动开展了示范市县和示范企业创建活动及100户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的培育工作;着力改造提升36个省级以上循环经济开发区;重点打造16条循环经济产业链,组织实施72大类循环经济发展项目。目前,全省正在组织实施的项目有166项,总投资101亿元。我相信,有国家有关部委的坚定支持,我们一定能在“十二五”时期把甘肃省建成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区。

记者:甘肃实施“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区域发展战略取得了哪些新突破?

刘伟平:目前,兰(州)白(银)核心经济区围绕率先、带动、辐射、示范作用的发挥,以启动建设兰州新区为突破口,立足优势互补,推动产业整合,优化产业布局,为中心区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酒(泉)嘉(峪关)地区以建设河西新能源和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基地为契机,加快推进一体化进程,已经成为推动全省加快发展的重要一翼。陇东地区抓住国家加快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和建设陇东煤电化基地的机遇,大力推进能源化工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一跃成为全省新的经济增长极。应该说,区域发展战略已经在全省各地深入实施,为实现全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记者:甘肃大力发展以风电和风电装备制造业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产业,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调整产业结构带来哪些变化?在发展中还有哪些瓶颈问题需要解决?

刘伟平:据统计,2010年全省风光电及风光电装备制造业完成工业增加值96.16亿元,同比增长75%,高于全省平均增速58.4个百分点,拉动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23个百分点,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5.48%。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不仅拓宽了资源开发领域,强化了甘肃发展的优势和特色,同时有效带动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也为特色农业、旅游业和服务业等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目前在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中,还面临电力外送滞后、调峰电源不足和地方消纳能力弱等问题。下一步,我们打算在继续搞好电力外送的同时,注重把产业结构调整同技术改造升级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发展一批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消纳电量。

记者:甘肃十年九旱,但全省的粮食生产却取得了“七连增”的可喜成绩。请问甘肃大力推广的旱作农业新技术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起到了什么作用?

刘伟平:甘肃是全国典型的旱作农业区,这几年,我们在全省大力推广以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为代表的旱作农业新技术,使年降雨量仅300毫米的有效利用率高达80%,种植作物由亩均产300斤小麦一跃成为亩均产1300斤玉米,走出了一条旱作农业区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新路子。2010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到958.3万吨,创历史新高。旱作农业新技术的大面积推广,改写了旱作农业区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的历史,使中东部旱作农业区成为全省粮食生产的主要增产区,确保了全省粮食稳产增产。同时,这项技术也已成为我国北方旱作区粮食稳产增产的一项突破性重大技术。2009年,农业部决定在甘陕宁晋率先推广,目前已在6省区推广,对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记者:甘肃是西北乃至全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甘肃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有哪些探索,走出了一条怎样的路子?

刘伟平:“十一五”时期,我们大规模推进生态环境建设,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阶段性目标如期实现,黑河流域近期治理项目、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保护与建设进展顺利,张掖和敦煌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取得重大进展,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三北四期等重大生态项目成效显著。“十一五”时期,全省累计完成国家下达的退耕还林建设任务442.5万亩,退牧还草4385万亩,新增营造林面积122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2万平方公里。我们在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方面的探索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法制化建设,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减少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二是坚持以重大项目为主导,突出流域综合治理。启动实施了一批重大流域治理项目,积极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使局部生态环境有所好转。三是坚持把水资源的节约利用作为生态建设的首要问题,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加强江河源头水资源保护,不断增强水资源的涵养能力,强化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通过多年努力,以政府为主导、以项目为抓手、社会广泛参与的生态治理格局正在形成。

记者:“十二五”时期,甘肃将采取哪些重大举措,推动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刘伟平:“十二五”时期,我们将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积极发展循环经济;着力推动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不断把支柱产业做大做强;加快风能、太阳能、核能、陇药和旅游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积极培育新的增长极;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不断夯实发展基础;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努力打造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组团;继续强化农业发展基础,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以实施十大惠民工程为重点,尽最大努力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不断推动改革开放的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