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4月1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转变发展方式百城调研行 惠州篇(上)
努力建设科学发展的“惠民之州”
本报记者 冯其予 张建军 常 理

“老客家、新客家,来到惠州就是一家;本地人、外地人,在惠州工作就是惠州人。”在广东惠州,这句话妇孺皆知。恰在赴惠州的第一天采访中,记者接触的采访对象中几乎都不是土生土长的惠州本地人,然而他们却又不约而同地告诉记者:“我是惠州人。”

观念确立 迈出转型的第一步

早在“十一五”开局之初的2006年,惠州市就提出了“人本立市”。当年的中共惠州市第九次代表大会上,提出把“人本立市”作为第一战略来实施并写入党代会报告。当时,这个提法在惠州市上上下下引起了一场热烈的讨论:

人们有疑惑,到底什么叫“人本立市”?这个提法的内涵是什么?

人们也有担心,不少城市都把“工业立市”放在首位,惠州是不是也应该这样?

这一个个问题,让惠州人思索着、议论着。随着讨论的不断深入尤其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开展,让人们对于发展的目标、发展的方式有了全新的认识。思路打开了,目标任务也渐渐清晰起来。

“我们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就是为了让惠州的老百姓生活更好!”这是惠州市党政班子对于自身任务的清晰认识,也是惠州市广大干部和群众的真实心声。

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惠州率先从观念上转型,从战略上求变,由“工业立市”转向“人本立市”。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发展目的由GDP至上转向以人为本”,今后5年工作的目标任务之一,是“发展成果惠泽民生,创造百姓新生活”。

近年来,惠州市的民生事业进步巨大。2008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惠州调研时,听取惠州在惠民利民方面工作汇报时,充分肯定了惠州民生工作,提出惠州作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试点单位,更应该在推进科学发展、惠民利民方面率先探索,努力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的“惠民之州”。

2008年9月,《中共惠州市委、惠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科学发展“惠民之州”的决定》正式出台,努力建设科学发展的“惠民之州”成为惠州这座城市的理念和目标。

在惠州的采访过程中,我们采访组一行面对不同的采访对象提出了同样的问题:你如何理解“惠民之州”?

“‘惠民之州’的提出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标杆。”惠州市委书记黄业斌说。这个标杆成为惠州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十一五”时期,惠州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4%,实现了五年翻一番的目标,经济总量从广东省第八位上升到第六位。

压题图片 惠州城市新貌。姚木森摄

“‘惠民之州’的提出让我们找到了差距,对自己有了更高的要求。”惠州市的一位干部说。这个要求促使惠州的财政支出更多向为民惠民倾斜。从2005年起,惠州市坚持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50%用于民生,市级新增财力的70%用于新农村建设。仅2010年全年,惠州财政投入民生115亿元,占一般预算支出62.4%。

“‘十一五’时期,惠州坚持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推进‘民共富、民共建、民共享、民做主’的全过程,推动经济持续发展、民生持续改善、环境持续优化。惠州的经济总量有了很大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我们做到了对民生最大限度的投入。这跟我们确定的发展理念是相契合的。”惠州市委书记黄业斌说。

目标锁定 倒逼转型的原动力

从“人本立市”到建设“惠民之州”,惠州较早地开始由单纯的财富观向和美的幸福观转变。可以说,整个“十一五”时期,从偏重物化追求到注重人文关怀一直是惠州人的上下求索,这是惠州一次重大的战略转型。

“我们的目标是要让更多的人共享惠州经济发展成果。建设‘惠民之州’的本质就是建设幸福惠州,努力使幸福指数与GDP同步增长,经济总量与生活质量同步提高,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保证人民群众有更长久的幸福。在这个过程中也实现了城市发展的整体转型。”惠州市市长李汝求说。

村卫生站在惠州的大量建立,可以看做是这一策略成功实施的一个范例。农民看病难的问题曾经是惠州众多民生问题中亟待解决的一件大事。惠州市有关部门经过多方调研和反复论证之后发现,在村建立卫生站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惠州市专门拨出专项资金,给愿意到卫生站工作的医生予以补贴。从2006年开始,惠州市每年市财政安排1000万元基层卫生网络建设资金,全市1039个村全部实现“一村一站一医生一护士补贴一万元”的目标,惠州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张火平在惠州市博罗县柏塘镇高桥村委会卫生站工作,2006年,他中专毕业回到老家,在刚刚成立的卫生站当起了医生。张火平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现在的收入分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给乡亲看病的收入,另一部分是省市财政给他发的固定补贴,光补贴这一部分一年下来就有11200元。而谈到建卫生站的好处,张火平说,“卫生站是市里统一管理的,看什么病都是有收费标准的,比如一般的感冒收费标准就是8元至10元,这都是规定好的,不会出现纠纷。”

村卫生站的推广建立,实际上只是惠州大力推动“惠民之州”建设的一个缩影。5年来,惠州在改善民生、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求中,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自豪感和幸福感。惠州市围绕“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先后投入347亿元用于改善民生,占一般预算支出比重从“十五”末的56.3%提高到“十一五”末的62.4%。

从推行“一村一站一医生一护士”到城镇居民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险,从实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到落实中小学教师待遇,从婚姻登记进社区到为农民住宅发放“两证”,百姓感受到惠州的变化,享受到发展成果。

开放创新 焕发转型的生命力

在惠州市建设“惠民之州”的这些年里,牢牢树立开放创新理念,在先行先试、深化改革中,不断增强科学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2011年3月中旬,惠州市“流动商户之家”的成立就是对这种创新理念的诠释。

“流动商户之家”是惠州市加强流动商户服务和管理的一项新举措。“流动商户之家”的成立,不仅可以更好地掌握惠州市中心区4400多户流动商户的基本信息,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拓宽流动商户诉求渠道,通过定期召开流动商户座谈会,听取流动商户意见建议。惠州市流动商户之家有三级网络,各辖区执法大队设立流动商户之家工作站,各辖区执法队设立流动商户之家工作室,其主要功能是做好惠州市流动商户基本信息普查登记工作,拓宽流动商户诉求渠道,定期开展矛盾纠纷排查,组织开展慰问活动等。这为惠州的城市管理构建了沟通交流的互动平台,成为联系流动商户的桥梁和纽带。

在过去的5年,类似于“流动商户之家”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房价是关乎民生的重要问题,也是建设“惠民之州”的重要工作抓手。为了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惠州市提出凡出让10万平方米以上商品房用地时,要行政划拨10%土地,由摘牌开发商代建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同时,通过改造旧公房等多种形式,建立起保证土地充足供应的长效机制。不仅如此,从2008年开始,惠州市及下辖县(区)政府每年拿出5%的土地出让收益用于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十一五”时期,惠州市建成保障性住房近6000套,较好解决了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

物价是百姓关心的重要问题,也是影响居民幸福感的重要指标。为了进一步稳定物价,惠州市率先推进稳定物价“三项建设”的创新做法,着力推动蔬菜大棚建设、冷库建设、平价门店建设,紧紧抓住生产、流通、销售等价格形成的关键环节稳定市场物价,把市场调控从加强市场监管转变为覆盖生产、流通和销售三方面调控。2011年春节价格调控期间,全市共投入价格调节基金约300万元,有效促进了消费市场的价格稳定。

实际上,惠州市多年来大力弘扬“崇文厚德、包容四海、敬业乐群”的惠州精神,对凡是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事、有利于维护群众利益的事,无一不是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惠民之州”的理念近年不断升华,不论是老惠州人还是新惠州人,在向客人描绘他们自己的城市时,那种热爱与自豪由衷而发,惠州幸福指数让人心动。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