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4月1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甘达村的新目标和新希望
本报记者 夏先清
图为青海玉树县结古镇甘达村新居。 本报记者 夏先清摄

在连绵起伏的高原褶皱里,矗立着座座造型别致的新民居,墙上的瓷砖在晨光中闪着淡淡白光。4月16日,青海玉树县结古镇甘达村安置点的新家令73岁的巴桑扎西感到满意,“地震后不到半年就住上了新房,甘达村2000多名群众要感谢党和政府!”

去年玉树地震后记者来到甘达村时,这里还是一大片建筑工地,堆满了砖块沙石,运送建材的卡车穿梭其间,一片忙碌景象。“奋战100天,早日住进新家园”的标语挂在工地最醒目的位置。如今,这条标语还在,但甘达村已换了新颜,171套新房、延伸到牧民家门口的水泥路、太阳能路灯、现代化的生活设施……

“房屋都采用了节能保温设计,外墙贴有保温板。针对当地的高寒气候特征,屋顶先做了防水处理,再采用彩钢坡顶,既美观又实用。”中国水电集团第三工区指挥长胡阳向记者介绍。

看着新居,巴桑扎西满脸笑容,“这辈子没住过这么漂亮的房子!”据介绍,新房所有的建设费都是政府出资,巴桑扎西一家没花一分钱就于去年11月住进了80平方米的新居。

新修的道路穿过村子,一直延伸到草原深处,路边水渠潺潺清水欢快地流淌。胡阳指着新居告诉记者,这里新建的住房只用了不到一半的宅基地,而其他倒塌房子的原址上已经恢复了植被。

“重建不是简单地建房子,而是要找到生活的新希望。”巴桑扎西至今还记得青海省副省长邓本太来到甘达村对他说过的这句话。如今,巴桑扎西建立了甘达利众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不远处的草坡上,巴桑扎西家的80多头牦牛正悠闲地啃着牧草。

“我打算把这80多头牦牛扩大到200头,然后带头走圈养这条路子。”巴桑扎西说,现在合作社的225户社员、9万多亩草场养牦牛4000多头,“如果圈养的话一头牦牛只需一亩多草场,全社的牦牛即使再翻一倍,需要草场也不到一万亩。这样,8万多亩草场还可得到保护。”巴桑扎西笑着说。

巴桑扎西的目标是,一年后合作社牦牛发展到一万头,再过一年办家乳制品厂。“两年后乳制品厂产生的经济效益由企业和社员进行分成。”巴桑扎西满怀希望地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