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4月1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开辟翱翔蓝天的新航程
——新中国航空工业60年发展纪实
本报记者 刘 瑾

2011年4月17日,我们迎来新中国航空工业创建60周年。60年来,我国航空工业走过了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奋进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新中国的航空工业是从缴获的各式飞机修理中起步的。1951年4月17日,国家颁布了《关于航空工业建设的决定》,随后航空工业管理委员会成立。

“从零开始,经过60年的建设,中国航空工业在综合航电、航空机电、复合材料、大型结构制造、技术基础等一系列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形成了一大批创新成果,研制了一系列军民用飞机型号,同时,促进了航空产业技术和管理水平的升级换代,并培养造就了一支情系航空、勇于创新的人才团队。”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林左鸣说。

(一)

2010年3月18日,我国首架大型民用AC313直升机实现首飞,当年9月赴青藏高原试飞,成功登陆珠峰大本营,创造了国产直升机多项第一,成为中国直升机历史上的巨大突破。

今年3月26日,首架新舟600飞机在中国民航飞行学院洛阳分院首飞成功,标志着我国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民用支线客机正式投入使用。

“经过几代航空人的顽强拼搏,我国航空工业实现了从飞机修理到跟踪创新再到自主创新的跨越。”林左鸣说。

作为国家战略性的先导产业,长期以来国家给予航空工业大力支持,特别是近些年来,在资金和政策方面都加大了支持力度。新时期的航空工业抓住机遇,大力开展集成创新、原始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取得了近百项重大科研成果,掌握了第三代战斗机和发动机、涡扇支线客机、先进直升机研发技术,使我国跻身于能够系列化、信息化、体系化发展航空装备的国家行列。

随着航空工业体系和科研体系的健全,航空科技成果也由单项技术的突破发展到整机和系统,我国航空工业研制生产了一大批军民用产品。

以歼—10飞机为代表,实现了我国军机从第二代向第三代的跨越;以“太行”发动机为代表,实现了我国军用航空发动机从第二代向第三代、从涡喷向涡扇、从中等推力向大推力的跨越;以预警机等特种飞机装备为代表,实现了我国航空装备由机械化向信息化的跨越。民用航空科技不断进步,航空科研基础体系不断完善。

目前,我国在飞机、直升机制造领域国际合作走向多样化,国际合作的层次又上一个新的台阶。民机MA60、MA600、运8系列、运12系列、直11系列、直9系列直升机等广泛应用,批量出口多个国家和地区,使得我国在国际民机市场上与西方企业同台竞技,其中MA系列飞机累计获得近200架订单,批量交付54架,初步形成了品牌效应。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波音、空客干线飞机有一半飞机装有我国配套的零部件,S—76、直15/EC175、EC120等重大跨国合作项目,加速了航空工业科技进步、产业发展和融入世界航空产业链的进程。

(二)

在新中国航空工业史上深深镌刻着一个名字,他就是我国航空发动机事业的创始人、奠基人、开拓者吴大观。在他93年的生命中,有68年与航空工业相伴随。他把自己的人生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对航空发动机事业几十年如一日,他的事迹感动了全党和全国人民。

60年来,航空大业成就了无数航空人才,无数航空俊杰造就了不断成长壮大的中国航空工业。作为一个老航空工业人,林左鸣对此深有感触,“60年来,是航空人的自主创新支撑了军民用飞机型号的研制,为进一步提升我国航空武器装备和民用航空产业的科技水平,提高我国的航空实力奠定了基础。”

航空工业属于知识密集型行业,需要大批的高端人才。中航工业高度重视创新团队和科技领军人才培养,“以人为本、人才兴企”的理念在中航工业深深扎根。集团创新科技人才培养机制,使一大批中青年科技骨干和创新团队脱颖而出。通过国际科研、研发项目合作和送国外学习培训等形式,大力培养和凝聚具有全球视野与世界一流水平的科技人才。

通过高水平、高强度的科研生产以及良好创新氛围的带动,中航工业培养了一支素质精良、德才兼备、勇于奉献、善于攻关的优秀队伍。

卓越的团队创造出了丰硕的成果。“十一五”时期,中航工业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7项。截至2010年,中航工业累计获得130项国防科技进步奖,位列军工集团之首,专利申请和授权量也大幅增加。

自主创新能力的加强,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为集团效益大幅提升提供了坚实的支撑。2010年,在世界500强企业排行榜中,中航工业以211.98亿美元的销售成绩位列第330名,这比2009年排名第426名又向前前进了近百名。历经60年发展,中国航空工业终于站在了与像EADS、波音公司等世界级军工企业同台竞技的新起点上。

(三)

林左鸣说,“按照现在的发展势头,我们5年就会上一个新台阶,到2015年,中航工业将实现销售收入5000亿元,中国航空产业的大发展指日可待。”

2008年重组整合的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正式成立后,确立了“两融、三新、五化、万亿”的发展战略:即加快“融入世界航空产业链,融入区域发展经济圈”,加快向“品牌价值的塑造、商业模式的创新、集成网络的构建”新“三位一体”的转变,加速“市场化改革、专业化整合、资本化运作、国际化开拓、产业化发展”,到2020年挑战收入1万亿元的目标。

在这个发展战略的引领下,两年多的时间内,中航工业不论是研发能力、团队建设,还是经营规模都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在林左鸣看来,要跻身世界强者之林,就必须面向全球市场,闯出一片新天地。“我们由过去主要是转包生产的对外合作模式,逐步向风险合作伙伴方向转变。下一步要全价值链发展集团公司产业,向自主研发或合作开发有国际竞争力的航空和非航空产品进行转变,真正做到走出航空、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我们要加快完成三项转变,即由传统国企向现代跨国公司转变,实现企业体制机制的新跨越;由跟踪创新向自主创新转变,实现航空科技发展的新跨越;由传统产品和服务向全价值链的产业化、体系化发展转变,实现军民融合的新跨越,真正实现做优做大做强。”林左鸣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