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体检,何时才能变得快捷又便宜呢?在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记者见到一款全民低成本健康检查设备,它已经让低成本体检成为现实。
躺在一张多功能健康检查床上,只需10多分钟就可以一次完成血液、心电、B超等10多种常规体检项目,而做一次检查的费用只需20元至40元,远远低于目前我国人均医疗体检费200元的水平。这套高科技设备价格仅3.5万元,对农村卫生所、社区卫生站等基层医疗机构来说也能负担得起,目前已销往20多个省份,被列入陕西、湖北等地的社区卫生服务设备采购目录,成为我国低成本医疗技术产业化的一个典型案例。
何谓低成本医疗?专家指出,低成本并不等于低技术,其实质是通过高新技术来降低医疗成本。
让低成本医疗走进千家万户,这是我国科技界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当前我国医疗成本之所以居高不下,很大一个原因在于基层医疗机构技术手段落后,难以获得人们的信任;为数不多的大医院则设备昂贵,医疗资源紧张,从而造成了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据中华医学会的一项统计,全国就诊人次中有35%是直接去大医院,选择到城市社区医疗康复中心的仅有7%,选择到农村村医所就诊的只有28%。因此,整个医疗行业迫切需要一整套发展低成本医疗的解决方案。
我国在人口健康领域面临的严峻挑战,也决定了发展低成本医疗的紧迫性。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陈凯先指出,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期,我国人口结构将发生很大变化,老龄化问题将越来越突出。另外,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对健康的影响日益突出,现代生活节奏加快、户外活动减少、饮食营养失调等都成为危害健康的重要因素。未来的医学目的和医疗模式正面临重大调整。由于医疗费用的高涨成为全世界的普遍问题,引起了大家的深刻反思,医学的优先战略已经从以治愈疾病为目标的高技术追求,转向维护和促进健康。在这样的形势下,以科技为支撑建设健康保障体系具有非凡的意义。
近年来,包括中科院在内的不少科研机构已经开始以低成本为导向,构建先进医疗装备技术和产业化体系。从已经问世的一批成果来看,高技术、低成本成为其鲜明特点。如全民低成本健康检查设备,放在农村卫生所里不过是简单的一张检查床、一个便携式体检包,背后却由先进的云计算平台作为支撑,通过三级医疗机构联网,不但能为广大城乡居民建立电子健康档案,还能形成针对常见病的处方模板,为患者提供诊疗建议,大幅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水平。
与昂贵的进口医疗设备相比,这些高端医疗设备如何实现低成本呢?专家指出,其中的奥秘就是自主研发。当前国内精密、先进的医疗设备大部分依赖进口,如果我们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医疗设备,就可以大幅度降低医疗成本。
比如,生物医学系统芯片是电子医疗设备的“中枢神经”,一台心电设备中,进口芯片的成本占到80%左右,而中科院研制的一款低成本医疗成果“医芯”,成本仅几元钱,实现产业化后,将使需要该芯片的医疗设备实现名副其实的低成本。
低成本医疗的发展已经有了一个良好开端,但其产业化之路仍然艰难。资金投入不足、人才缺乏、产业链短缺等,都是制约低成本医疗科研产品实现产业化的重要因素。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樊建平认为,企业投入问题尤其值得关注,以他们研究院的低成本医疗研发为例,目前政府与企业的投入比例为9:1,而要实现成果的顺利转化,正常的比例应该是政府投入30%,企业投入70%。
如何才能让低成本医疗早日惠及广大城乡居民?对科技界来讲,首先是要不断突破核心技术,推动高端医疗器械真正国产化,这是实现低成本的必由之路。在突破核心技术瓶颈的同时,应加倍关注前瞻性技术创新,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和行业标准。其次,要关注技术的实用性,根据市场需求,研发应用面广、需求量大的适宜技术。再次,要尽快建立起一条成熟的产业链,在这条产业链上政府和科研机构、企业各司其职,共同推动新成果源源不断地走进各级医院、走向城镇与乡村的家庭。
健康是大家追求美好生活的基础。“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优先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提出为70%以上的城乡居民建立电子健康档案等目标。这一切,都需要以低成本医疗技术作为强有力的支撑。我们期待,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低成本医疗能够在不久的将来实现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