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企业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4月1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啤酒业再度扩张:
理性并购 加速扩产
图为华润雪花啤酒现代化的生产线。 (资料图片)

啤酒业新一轮扩张呈现新特点

□ 强调企业要在“做强”基础上“做大”

□ 更加注重并购质量,开始强强联手

□ 扩张的手法更加多样

□ 更加注重发展的自身需要

国内啤酒业新一轮扩张正进入加速期。

这一轮啤酒业扩张渐行渐快始于去年。2010年以来,啤酒行业连续发生了燕京啤酒收购河南月山啤酒,华润雪花收购河南悦泉啤酒、浙江西湖啤酒、江苏三泰啤酒,嘉士伯收购重庆啤酒,百威英博收购大连大雪啤酒等等。而上一轮啤酒并购潮的领头雁青岛啤酒,更是从2009年底国际金融危机仍阴霾重重时便频频出手,一方面先后收购了烟台啤酒、济南啤酒、银麦啤酒、太原嘉禾啤酒,另一方面实施了日照、福州、厦门、珠海、扬州、宿迁等多个工厂的扩建迁建项目,其产能迅速扩大了数百万千升。

伴随着扩张的提速,啤酒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国内啤酒市场已基本形成青啤、华润雪花、燕京、百威英博、珠江啤酒、嘉士伯(重啤)在内的几大啤酒集团,他们共同占据了中国啤酒总产量的近70%,其中,青啤、华润雪花、百威英博、燕啤四大啤酒巨头以58%市场份额垄断了72.5%的行业利润。

与上一轮普遍是“跑马圈地”式的扩张方式相比,新一轮扩张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更加注重发展内涵的扩张模式。这种扩张模式的典范就是青岛啤酒,这与青啤上一轮扩张后最早成功实施了系统整合有关。因此,这一轮扩张,他们特别强调基于能力的扩张和核心竞争力的打造,强调“先市场后工厂”的原则,强调企业要在“做强”基础上“做大”,强调在扩张的同时,通过内部整合、市场整合、品牌整合等一系列的调整,大幅提升市场运作能力、管理能力、人才配置能力。

基于这样的理念,青啤在这一轮扩张中,手法更加多样化,充分运用了新建工厂、搬迁扩建、兼并重组、股权托管、持股参股等方式,尝试多种资本运营模式。目的是让所并购的企业,无论在市场开拓方面,还是生产运营管理方面,都能在短时间内具备足够能力匹配和支撑企业的未来发展。这种扩张与整合并重的策略,不单使青啤的利润一直居行业前列,更使青啤走上了价值投资和理性投资的轨道。

更加注重并购质量。从目前各个巨头所并购的企业来看,没有“小鱼”,几乎都是“中鱼”以上的企业。这与目前国内啤酒行业可并购的资源越来越少有关。经过十多年的扩张整合,目前全国的啤酒企业已从几千家锐减到现在的不足三百家,整个啤酒业可供并购的高质量“小鱼”和“中鱼”越来越少。巨头们为迅速扩大在国内的啤酒市场份额,同时也为了降低日后的整合难度,行业内“大鱼”吃“大鱼”的现象开始出现,啤酒业的“强强联合”式并购变得越来越多。这大大提升了整个行业的并购质量。

更加注重发展的自身需要。无论是基于战略布局、资本充足、区域优势还是市场竞争等方面的因素考虑,各个企业在扩张中都会力避盲目性,而是从企业自身需要出发,有所为有所不为,掌握好扩张方式和节奏。比如燕京去年只出手收购了河南月山啤酒,其意在于强化其既有的区域性优势市场。有的企业把主要力量放在新建或扩建企业上,同样是基于企业自身的发展需要。

有专家指出,啤酒业新一轮扩张进入加速期,是因我国啤酒业目前的规模效应还未发挥到最佳所致。目前,虽然我国啤酒行业已达到一定的产业集中度,但啤酒市场多强并立,大多数还是在某个地区或某些地区占有率较高。国际上成熟的啤酒市场,大都表现为集约化竞争,2至3个超级巨头占据大多数的市场份额。国内的啤酒行业在经过充分的竞争和资源重组后,也将沿着这条路线演化,同时,伴随着集中度的提高,行业龙头企业的增长速度会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企业的市场控制能力、利润率也将不断提高。

文/本报记者 刘 成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