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经济生活广场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4月1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土专家”现象的启示
乔申颖

在山东寿光采访的时候,有一个场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结束了尧水村的采访准备离开时,村里的文书王象伟指着王建宏家大棚的顶说,“这个防风口以前要开关,得爬上去弄,现在安个拉绳就解决了。别看是土办法,管用!”村民面带微笑,频频点头,一直因为采访显得有些拘谨的王建宏也活跃起来,指着大棚通道一侧说,“瞧!我在这个边角地儿种了点丝瓜,长得也不错。”

寿光农民有一个公认的特点,特别爱钻研,土办法土专家特别多,相互学习,流传得也快。他们大都学历不高,对土地怀有深厚感情,而且善于创造发明。他们的发明也充满乡土气息,能从生产需要出发,运用身边常见的材料,解决实践中的具体问题。

他们的“土办法”不仅为自己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也为当地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甚至形成了品牌效应。寿光新华书店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常年都有外地人专程来书店购买“土专家”们出的书。特别是到了每年菜博会期间,“三个来买书的人里就有两个是外地人”。这位负责人说,主要是因为这些书“实用性特别强”。

“土专家”现象并非寿光独有,全国很多地方都有这样的例证。或许正应了这个“土”字,与土地紧密相连的种植业似乎容易让人自学成才,但稍加琢磨,其中的道理也很容易想见。

首先,这和农业生产的特点有关。农业生产相对投入少、周期长,很多时候不需要特别的设备辅助研究。要把握它的规律,种植户有自家的优势,年复一年身体力行,很多时候更容易积累丰富的信息。就以寿光的农户为例,这里产业程度化较高,农民种菜种得比较“省心”,更有时间和机会“琢磨事儿”。

其次,“土专家”更有研究的动力。他们的发明创造与自家的增产创收紧密相连,从而促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在很多“土专家”身上,都能感受到执著的精神。

也正是因为输赢都是自家事,“土专家”更容易摆脱外部的影响坚持到底。农业科研是以植物的生长周期作为科研周期,每年可以用于研究的时间十分有限。“土专家”们则不一样,3年、5年出成果的固然大有人在,10年、8年仍锲而不舍的也不在少数。采访中,土专家张砚祥的妻子非常理解和支持丈夫的“异想天开”,在接连两年种植看不到市场前景的有机蔬菜、赔光家中所有储蓄之后,还同意陪着他再试一次。很多“土专家”就是顶着这样的压力,撑到了出成果的那一天。

当然,这并不是说“土专家”一定比专门的科研人员强,但在应用型技术的研究方面,“土专家”们确实有他们的优势。而如果是育种、制种这类更需要知识背景和设备辅助的领域,就不是“土专家”们轻易能够驾驭的了。

无论如何,“土专家”和他们的成功故事至少给我们留下这样的启示:在基本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投入足够努力,很有可能超越自己的弱点创造“奇迹”。如果具体到寿光的“土专家”们,启示的内容还可以再加上一条:给予“土专家”充分的发挥空间,他们的个人“奇迹”还可以演化为使更多人受惠的群体“奇迹”。

3 上一篇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