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质量监管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4月1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质量兴省看广东
广东:建设质量强省 加快转型升级
本报记者 郑 杨 张建军

连日来,广东省质监局局长赖天生奔走于东莞、江门、中山、河源、惠州等城市,忙着推动同一件事:就质量工作与广东各地政府签订合作备忘录。所有这些备忘录的核心只有一个,即建设质量强市,助力地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这一切,源于2010年7月广东省正式启动的质量强省战略。

“广东经济总量很大,转型升级的任务非常艰巨。建设质量强省既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快转型升级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长远之策。”赖天生说。

一系列合作备忘录,无一例外包括这三项内容——公共检测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名牌带动战略和技术标准战略。这三项建设质量强省的重大举措,正是着眼于产品竞争力、品牌影响力和标准话语权的提升,成为新时期拉动广东产业转型升级的“三驾马车”。

平台建设——

“双提升”的强大助推力

广东省已建设39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家质检中心、167家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省级质检机构、47个服务于产业集群的公共检测服务平台。

全国惟一的国家级通讯终端产品质检中心设在哪里?很多人想不到,它并不在通讯企业聚集的深圳,而位于名不见经传的广东河源。走进宽敞的质检中心大楼,记者看到技术人员正忙碌在一台台先进仪器前,对手机的安全性、电磁辐射等各项性能进行检测。“我们的服务立足广东、面向全国,不仅为企业提供可靠的检测服务,还能为它们的新产品研发、产业升级提供技术支撑。”中心主任邝兆雄介绍。

“国家级通讯终端产品质检中心在河源安家落户,保住了我们这一湖好水啊!”河源市副市长温文斐指着会客厅里万绿湖的照片,感慨地说。为了这1600平方公里的万绿湖水,河源市近年来绞尽脑汁谋求绿色发展。2007年获批的国家通讯终端产品质检中心,是“省市联手共建河源手机产业升级工程”的配套项目,其建立使河源的知名度大为提高,吸引了西可、中兴等30多家通讯终端企业进驻河源。无污染的新电子产业破解了河源的发展难题,更使河源成为广东通讯终端产业优化升级的助推者。

类似河源这样高水平的国家质检中心在广东全省已经有37家,覆盖节能减排、优势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从太阳能光伏产品、LED产品到新能源汽车等各类质检中心,都是广东省产业转型升级所亟须的。

“我们一手打造国家质检中心,另一手还着力打造专业镇公共检测服务平台。”赖天生说。

专业镇是广东经济的一大特色。这种“一镇一品”的产业集群,特征是“小企业形成大产业,小产品汇成大市场”。然而,由于缺乏检测手段,很多小企业产品质量难以保障,致使产业大而不强。为帮助产业集群提升竞争力,近年来,广东省质监局千方百计将技术检测服务平台向基层延伸,在企业家门口提供“贴身服务”。

比如,在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设立的铝型材检验站,与当地100多家铝型材企业签订了产品检测技术服务协议,并与广东省铝型材技术创新中心强强联合,推动产业的改造升级。从2003年该检验站建立至今,佛山市涌现出了坚美等8个铝型材中国名牌和一大批广东省名牌,南海区也荣获“中国铝型材产业基地”称号。

目前,广东全省已建成31个专业镇公共检测服务平台,服务面覆盖数十个产业集群,并引来国内外大学、研究机构的参与,形成了一条条强大的创新链,成为专业镇产业转型升级的强大引擎。到“十二五”期末,广东省将使这些平台覆盖80%以上的专业镇。

名牌带动——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广东省拥有4个中国世界名牌产品、299个中国名牌产品、239件中国驰名商标,分别占全国总数的40%、15.3%、11.9%,均居全国第一。

2010年9月,首届广东省政府质量奖揭晓,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格兰仕集团有限公司、美的集团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宜华企业(集团)有限公司获得了这一代表“广东质量”最高水平的荣誉,每家企业各获奖励50万元。

“我们看中这个奖项,不但因为它的含金量,还因为评审标准‘卓越绩效’不仅看重质量进步,也着眼管理创新,而且标准本身不断更新,考虑的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如果每年按照这个标准对照提升一次,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将非常明显。”格兰仕集团助理总裁兼新闻发言人陆骥烈如是说。

广东省质监局质管处负责人告诉记者,作为全国第一个设立省级政府质量奖的省份,广东省希望通过包括该奖项在内的一揽子措施,将“名牌带动战略”推向深入。

广东因制造而闻名,其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2008年已跃居全国第一;同时,广东也是拥有中国世界名牌产品和中国名牌产品最多的省份。历经国际金融危机洗礼,佛山陶瓷、小榄锁具、顺德家电、虎门服装、狮岭皮具……100多个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区域品牌,依然以过硬的质量享誉国内外。这一切,都与“名牌带动战略”的实施密不可分。

什么样的企业能进入政府“名牌带动战略”的视野?超大规模企业、出口创汇型企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高技术含量的优势企业、富有广东地方传统特色与优势的企业,都会成为培育的重点。政府将引导创新要素向这些企业聚集,培育一批区域名牌,助力“广东制造”走向世界。

为此,广东省早在2009年就探索建立了名牌评价的新模式。通过成立省名牌产品评价中心,广东在全国率先将名牌评价工作转由事业单位承担,实现了名牌“评价”与“管理”相分离,确保了名牌的社会公信力。

政府质量奖的设立是创名牌的又一有力举措。东莞、广州、珠海、清远、韶关、茂名等地也启动了评选活动,质量奖励制度正在广东各级政府迅速建立起来。

与其他奖项不同的是,广东自上而下的质量奖,评选出来的行业“领跑者”虽然为数不多,但奖项的激励辐射范围却是最广的,能够引导和激励一大批企业采用先进的质量管理模式,推动“广东制造”整体质量水平的不断提升。

当前,广东省围绕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又开始着手实施“231”名牌培育工程:选择300家左右省名牌产品生产企业、1000家左右大中型民营企业分别作为争创中国名牌和省名牌的重点培育对象,在先进质量办法、标准制修订、国际认证等方面给予贴身指导。

名牌带动战略的成效已初步显现。据统计,在广东省所获中国世界名牌和中国名牌产品的生产企业中,九大支柱产业生产企业分别占100%和77.59%。以华为、中兴、震雄等品牌为代表的名牌优势企业吸纳生产要素的能力不断增强,有效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成为广东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技术标准战略——

为优势产业赢得话语权

广东省有10409家企业17972个产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主要工业品平均采标率超过80%,位居全国前列;广东企事业单位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311项、国家标准2157项、行业标准1707项。

说起“中国制造”,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城市往往是东莞。近两年,东莞市通过建立国际、国家、行业3个层次的立体化标准体系,积极推动技术创新,开始了“东莞制造”向“东莞创造”的华丽转身。

东莞市质监局将企业聚集在一起,把企业的11个“独门绝技”转化为联盟标准,不仅填补了相关产品国家、行业标准的空白,而且推动了产业集群不断壮大。如在联盟标准带动下,虎门镇信息传输电子线缆行业统一了生产技术,提高了市场准入门槛,竞争力大增,占据了国内20%以上的份额。

“得标准者得市场。”这是东莞人的心得,更是广东各地政府和企业界的共识。2010年广东省的1号文件,内容便是实施技术标准战略。通过深入实施标准战略,广东为省内优势产业博得了标准领域的话语权。

比如,中山市小榄镇企业制定的锁具联盟标准采用国外先进标准,主要质量指标要求球锁使用寿命A级不少于40万次,B级不少于20万次,比国内标准高出了10万-20万次,使小榄锁具成为高档、优质锁具的代名词。

又如,以顺德美的集团为龙头组建的电压力锅产业“标准”和“专利”双联盟,大幅提升了联盟标准水平。2010年10月,在美国西雅图IEC第七十四届国际标准会议上,电压力锅国际标准修订的提案一次性顺利通过,实现了广东家电业企业以联盟形式参与国际标准制定“零”的突破。

目前广东省60余个专业镇和产业集群实施了企业联盟标准,全省共发布实施企业联盟标准193项,这对于广东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

进入“十二五”,广东省质监部门正致力于探索建立有效支撑技术标准战略的政策体系,建立健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标准体系,促进高端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和LED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长足发展。

上图 广东省质监部门技术人员正在对西塔重点建设工程的产品进行检验。

下图 广东省质监部门工作人员向群众传授鉴别假冒伪劣产品的知识。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