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县域经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4月1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杂粮成宝贝 小镇五谷香
——走进“中国杂粮之乡”建平县朱碌科镇
本报记者 王学仁 通讯员 王众力 尹铁林
建平县农民喜售小杂粮。 陈 旺摄

从建平县城驱车东行40公里,就来到了被誉为“中国杂粮之乡”的朱碌科镇。昔日背着小米闯荡大中城市的朱碌科人谁也不曾想到,今天这里已经成为东北地区最大的小杂粮集散地。

小杂粮大产业

朱碌科镇土地资源丰富,生态环境好。独特的自然环境为杂粮作物提供了良好的生产条件。这里出产的优质黄小米,早在清代就有“贡米”的声誉。在日常生活中,当地杂粮更成为人们走亲访友、馈赠亲朋的“滋养礼品”。

近年来,建平县积极推进小杂粮的产业化发展,通过抓基地建设,推行标准化生产,扶持壮大龙头企业等措施,把小杂粮做成了大产业。2002年以来,建平县每年杂粮种植面积均在60万亩以上,年总产量达1.8亿公斤。小杂粮品种已有谷子、黄黏米、高粱、杂豆、芝麻、荞麦等七大类近百个品种。

为了推进杂粮产业的发展,朱碌科镇投资建立了1万平方米的杂粮交易市场和近10里的“购销长街”,购销活动辐射辽宁、内蒙古、山西、吉林、黑龙江等地。

为做大集群效应,2006年7月,建平县成立了县级杂粮工业园区,规划面积5000亩,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亿元,形成年产50万~60万吨的杂粮加工能力,预计年销售收入8亿~10亿元,年创利税1亿元。

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小杂粮品牌,是建平县做大杂粮产业的战略举措之一。建平县充分利用“中国杂粮之乡”的品牌优势,以朱碌科镇为杂粮生产、加工、销售中心,辐射带动全县杂粮产业的发展,以“红山绿珠”、“瑞绿”、“红旭”等品牌为主,每年从建平县远销到国内外的小杂粮已达到20多万吨,实现年销售收入4.2亿元。

杂粮产业已经成为朱碌科镇的支柱产业和富民产业。

筑园引凤做强产业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建平县杂粮园区这片产业洼地,吸引了粮食企业来这里落户。

建平县杂粮园区现已有朝阳华恩有机食品公司等11家大中型企业入园,已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4亿元,具备年产30万吨杂粮加工能力。

兴诺米业的负责人对记者说,“我们来这里建厂,一是看中了这里优质杂粮的资源,再就是投资环境好、政策优越,来这里投资兴业我们放心,企业的价值能够实现。”

当地农户告诉记者,“自从这些粮企来此落户,我们在家门口就能把粮食卖掉了,而且还能卖个好价钱。”农户与企业之间实现了双赢,彻底改变了以往“谷贱伤民”的窘境。

如今,建平县杂粮园区相继推出了以“绿珠”、“瑞绿”等品牌优质杂粮为代表的6大系列30多种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并出口到日本、韩国、马来西亚、俄罗斯、欧盟等国家和地区。

打造生态绿色竞争力

为了赢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建平县启动生态绿色杂粮产业工程。朱碌科镇率先行动,实施耕地保护、绿化造林、秸秆还田、有机肥生产等生态工程,为环保生产、有机认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朱碌科镇1万亩有机杂粮生产基地已经建成,并顺利通过了欧盟质量体系认证,抢先拿到了进入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

建平县把杂粮产业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中之重,不仅农业开发贴息、以工代赈项目均予以重点倾斜。

目前,建平县有机作物品种已达15个,有机农场8个,总认证面积22万亩,其中3万亩有机地块通过了欧盟BCS和美国NOP有机认证。建平县被确定为辽宁省“有机杂粮生产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被国家农业部批准为“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