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4月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王有德

据新华社银川4月8日电 (记者刘海) 初春的西北大地,乍暖还寒。黄色的山峦绵延起伏,风起处尘土飞扬。一位清瘦的老人和职工顶着风沙挥锹植树,“发扬劳模精神,绿化灵武山川”的横幅矗立在风中……带头植树的老人名叫王有德,他就是每年以3万亩的进度为沙漠披上“绿装”、创造治沙奇迹的“全国治沙英雄”,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

今年3月,白芨滩管理局拿下了一块“难啃的骨头”——雁脂山绿化工程,绿化面积4000亩。这是今年灵武市第一个启动的绿化工程,也是连接灵武与宁夏“一号工程”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的绿色生命线。

“现在正是春季植树造林的黄金时刻,一分一秒都不能耽误。”王有德说,同时开展的还有7项绿化工程和13项常规治沙造林工程,“宁可掉下10斤肉,不让工程落了后。”

王有德1954年出生于宁夏灵武市一个回族家庭。曾经水草丰美沃野千里的家乡是他儿时的乐园,可随着过度放牧,土地植被退化,风沙一天天逼近家园。十几年里人们背井离乡,前后有20多个村子、3万多人被迫迁移,200多种动物随之消失……“从那时开始我心里就跟沙漠较上劲了,一定要把毛乌素沙漠侵吞的土地夺回来。”王有德说。

1985年,王有德调任宁夏白芨滩防沙林场副场长,面对的却是一个没有想到但可以理解的林场——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粗放管理和陈旧观念,生产已多年徘徊不前,职工一年中有7个月无事可做,年收入只有几百元,生活十分贫困,三分之二的人要求调走。

“要使林场彻底摆脱困境,必须从管理上动手术!”他力排众议在林场实施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改革当年,全场完成造林5093亩,减少抚育成幼林费用2.5万元,实现纯收入9万多元,白芨滩林场实现了“起死回生”的大逆转。

从1976年到林业系统工作至今,王有德和植树造林打了30多年交道,他记不清自己种了多少棵树,造了多少片林,但他清楚地记得这些树什么时候需要防虫治病,什么时候该施肥浇水,长年累月,他的指甲缝里钻满了抠不出、洗不净的泥土,身上是抖不尽的沙子。

“爱场如家、爱林如命。”王有德这样诠释白芨滩精神。寒冬腊月,他带领职工顶着凛冽的寒风在沙丘上扎草方格;春天为了多植柠条、花棒、沙柳,他们吃在沙区,睡在野外;风沙不停地摧毁辛苦栽下的树苗,他们就不停地补种,直到树木连成片,把流沙牢牢锁住……

2007年4月,王有德被全国绿化委员会、人事部、国家林业局授予“全国治沙英雄”称号,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第二个获此殊荣的治沙人。2009年,王有德被评选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在人与自然的抗争中,王有德和职工们风里来沙里去,经历了一次又一次沙进人退、人进沙退。315名职工建设和管护着148万亩自然保护区,以每年治沙造林3万亩的速度,在浩瀚的毛乌素沙漠西南边缘,筑起了一道东西长45公里、南北宽10公里的绿色屏障,创造了世界治沙史上的奇迹。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