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上海“老字号”企业近年来发展很快,有政府部门鼎力支持,更有企业不懈努力。这些企业围着市场需求转,不忘传承更重创新,拓展能力不断增强,品牌能级明显提升,规模效益快速增长,逐渐形成了总部在上海、辐射长三角、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的拓展格局。
恒源祥是其中最具传奇的“老字号”。从南京路上一个小绒线商店起步的恒源祥,也曾经陷入过很多“老字号”遭遇的困境,赖以立足的老店没了,改制成了放手一搏,但依靠机制体制创新,恒源祥发展成了全球最大的绒线制造商,一个有100多家加盟厂、8000多个经销商的恒源祥联合体。
日子好过了,恒源祥依然坚持产品创新,近期恒源祥投资787万元,研发具有纳米功能的羊毛制品,具有拒水、拒油、防污功能的新产品已完成大试,与无锡工业园合作的年产50万件纺造和后整理生产线也已建成,将纳米技术引入纺织领域,填补了国内空白,提高了纺织工业科技含量。
谁都希望能如恒源祥般实现“与时俱进”的发展,但也有不少“老字号”保生存已成第一紧迫任务。
没有了中心城区的理想店面,一些上海“老字号”企业开始远赴郊区、深入社区或者扎堆经营,希望能找到新的生路,但等待他们的依然不是平坦大道。郊区就算是旅游景点,每天能有多少人流?按传统工艺生产的“老字号”产品,价格能竞争过社区商业街上的低档品吗?“老字号”分布在商业零售、餐饮服务、食品、药品、轻纺、旅游等众多行业,不由分说聚到一起,真能让金字招牌格外耀眼,重拾辉煌吗?
从上海近5年走过的振兴“老字号”的实践来看,对“老字号”的传承保护,积极进行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十分必要,努力搭建推进企业技术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也必不可少。没有自主创新意识,就不能提高竞争力,保护再到位,传承也困难,更不用说在不相信眼泪的市场竞争中走出一条成功之路。
未来5年,上海将对一批具有一定品牌影响力和市场认知度,但发展后劲不足的“老字号”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挖掘文化内涵,以体制、经营、技艺改革创新为重点,培育新的增长点。对一批具有优秀文化传统,能够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特色,将通过实施改组改制,使之重获新生,实现有效的保护和发展。
上海的目标是通过全社会的努力,建立保护和促进“老字号”发展的支持体系,挖掘整理传统产品和技艺,增强“老字号”企业自身创新和市场竞争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品牌、发展潜力大、竞争能力强、社会影响广、文化特色浓的知名“老字号”,力争到2015年,培育形成3个至5个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的“老字号”品牌,30个至50个国内知名的“老字号”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