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记者调查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4月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贺兰山下的一片发展热土
——来自宁夏银川市扶持移民发展的调查
本报记者 许 凌 通讯员 拓兆兵

在宁夏银川市西夏区北边的贺兰山脚下,有一个镇北堡华西村,这是一个移民扶贫点,是江苏华西村带头人吴仁宝15年前在戈壁滩上帮助开发建设起来的,凭借华西村响亮的牌子和一系列移民开发的扶贫政策,如今这里已成为西北农民致富的一片热土。据统计,镇北堡镇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农户有311户,一批移民过上了像城里人一样的幸福生活。

“荒凉变成财富,戈壁成为热土,镇北堡华西村是宁夏移民扶贫点中最具活力、最为成功的典型,它既是对宁夏20多年移民解困工作的总结,又是宁夏‘十二五’时期生态移民工程的良好借鉴。”西夏区委书记郝有民感慨地说。

创新思路移民

宁夏是国家重点扶贫地区,在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的西海固地区,有数百万贫困人口。上世纪80年代,在国家定西、河西、西海固扶贫资金的支持下,宁夏实施移民扶贫政策,将一部分南部山区贫困群众整体搬迁至条件较好的引黄灌区和扬黄灌区,帮助他们建房并分配土地进行农业生产,被称之为“吊庄”移民扶贫模式。

“吊庄移民扶贫模式极大地改善了困难群众的生活和生产状况,但也存在一个难题,就是脱贫易,致富难。移民大多家底薄,仅靠种几亩地很难致富。”西夏区扶贫办主任马丽霞介绍说。怎样解决这一难题?江苏华西村带头人吴仁宝来到宁夏西海固地区,提出要帮助建设宁夏华西村,经过研究,将地点定在银川市西夏区的镇北堡,银川市决定借此创新吊庄移民扶贫思路,走东西合作开放式扶贫开发的路子,通过农工商贸并举的方式,把宁夏华西村建设成东西合作示范区。

为保证这一扶贫典型起到良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移民领导小组制定了“能人移民”政策,随后自治区政府从固原市、海原县、同心县选择有文化和敢于艰苦创业的年轻农民6000人到镇北堡华西村定居垦地。当地的能人带动很快吸引了各地移民,渐渐地镇北堡华西村能人荟萃,成了极具发展前景的热土。

“移民和开发需要一定的初始投资,贫困农户缺乏这种能力,能人的到来不仅带来了资金,而且带来了市场观念,带动了开放型生产建设,为镇北堡华西村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马丽霞说。

发挥能人带动作用

“镇北堡华西村成立时,即确立了引入江苏华西村的机制,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建设的方针,建设了集工农贸、科教、种养为一体的新华西村。”镇北堡镇党委书记姚永伟说。

33岁的马福海原本是宁夏西吉县新营乡人,2000年镇北堡华西村建设得如火如荼,他来到镇北堡镇团结村。2004年马福海看到种枸杞比种粮食更赚钱,就贷款承包了60亩土地,当年种枸杞每亩地收入4000多元,一举成为华西村有名的枸杞种植大户。此后,在马福海等种植大户的带动下,团结村发展成为“枸杞产业村”,并由单一枸杞种植向附加值更高的枸杞深加工发展,枸杞产业成为团结村移民的致富途径。

41岁的袁进贤是宁夏海原县农民,从前是个体运输户。来到镇北堡华西村后,他不仅投资办了林场、绿化公司,还在镇上开起了饭店。2010年11月,袁进贤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他告诉记者:“我要更多地投入资金和技术,帮助乡亲致富,争取让他们户均年收入达到2万元。”为了充分发挥能人的带头作用,镇北堡镇重用能人当村干部,目前镇北堡镇5个移民村的村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都由致富能人担任。姚永伟告诉记者:“榜样的作用是巨大的。能人不但带动周围移民发展,而且能够帮助原籍的亲朋好友实现移民脱贫梦想。”

如今,镇北堡镇种养殖业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万亩枸杞园、万亩经果林、万间设施温棚的现代农业规模;人均收入逾4000元,位居全区30多个移民点之首。产业的快速发展和财富聚集,使镇北堡镇总人口达到了2.2万人,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生态环境不断改善,荒漠草原封育率达到100%,林地面积达8万多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2%。

靠三个三分之一致富

要想脱贫致富,光做大一产还不够,必须同时做强二产,做活三产。2008年,西夏区提出了“三个三分之一”,即让移民三分之一依靠种养致富,三分之一通过务工致富,三分之一凭借创业经商致富。

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在的西夏区移民扶贫情况有了很大改观:一是经过迁入和繁衍,镇北堡镇和兴泾镇两个移民镇的农村人口已达到4万多人,转移劳动力、解决相当一部分人的就业已是现实问题;二是为了提高竞争力,老产业亟待升级,需要对从业人员进行新技术培训;三是要带动西夏区扶贫上新台阶,就必须发展新产业,培养创业能人。

西夏区加强对移民的技能培训,让更多的农民掌握现代种养技术,扩大种养规模,促进种养业升级。西夏区特色农业规模增加,设施不断完善,无公害、反季节瓜果蔬菜等精品农业的比重和效益不断提高。自2008年以来,由科技人员讲解示范,团结村为移民开办了多期有机枸杞培训班,截至去年底,团结村有机枸杞种植面积达400多亩,枸杞价格是前几年的两倍。

西夏区面对中石油宁夏炼油厂、中石油宁夏化工厂、西北轴承厂等区内外20多家大中型企业,实施“订单培训”。在辖区2个乡镇、6个街道办事处成立了就业服务站,政府投入资金,举办物业管理、挖掘机操作、园林绿化等实用技能培训班,培训农村劳动力1万多人次,推行订单式就业,使80%以上的人实现在企业就业。

此外,西夏区对有创业愿望的农民工进行创业培训,实施以小额贷款与创业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做好创业意识、创业技能培训工作,并由政府担保贷款1500多万元,打造了西花园创业城、同心路创业街,兴洲街创业园、兴泾镇失地农民创业园和镇北堡铅山旅游创业带五大创业基地,为就业、创业者提供平台。目前全镇从事矿产、修理、运输、商贸、旅游、餐饮服务等二三产业的企业达到80家,个体经营户730家,从业人员达2517人,年产值逾两亿元。

今年30岁的新华村村民薛谦2005年开始经营家用电器。2008年,薛谦获得了政府免息提供的创业基金,扩大了经营规模。去年,他又贷款买了1000多平方米的营业房,经营电器和家具,年收入达到近50万元。“真要感谢西夏区政府的创业政策支持,使我能够把事业做大。”薛谦激动地说。目前仅镇北堡镇就已有46人通过创业致富,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

在镇北堡,有一家“心之帆”手工艺品店,店主人叫魏帆。2008年底,西夏区开办了十字绣培训班,绣花能人魏帆抓住商机,开办了一家饰品店,带动周围400多名农村妇女创业。“在过去,当地农村妇女主要从事种养业和餐饮服务业。魏帆的成功创业,既发展了新的产业,也给广大农村妇女起了很好的带头作用。”马丽霞告诉记者。

“三个三分之一”使西夏区做精了特色种养业,做大了劳务产业,促进了能人创业,加快了农民致富的步伐。如今漫步镇北堡街头,店铺林立,游客往来,热闹繁华。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 许 凌摄)

图1: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夏区镇北堡镇华西村种植的枸杞丰收。

图2为镇北堡镇农村妇女正在进行手工制品培训。

图3为移民参加“万人劳动力转移”培训。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