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地区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4月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 蹲点陕西省泾阳县 看如何大兴农田水利建设 样本分析①
修一方水利 润万亩良田
本报记者 夏先清
陕西省泾阳县桥底镇桥底村村民正放水浇地。 本报记者 夏先清摄

采样时间:2011年3月上旬 采样地点: 陕西泾阳县冶浴河灌区、宝鸡峡灌区

○ 核心提示 ○

农田水利怎么“建”?水利部部长陈雷在全国农村水利工作会议上表示,“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大力加强田间工程、涵闸、泵站等设施建设,积极开展小型水源工程建设和灌溉设施维护,修复水毁、灾损工程,确保工作力度不断加大,资金投入不断增加,保障措施不断优化,综合效益不断提高。

近年来,全国各地水利建设事业实现了长足发展,不仅水资源综合利用能力明显提高,而且防洪抗灾能力建设显著提高,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起步良好,从而为各地科学发展提供了较好支撑。但由于历史欠账过多,需求增长迅速,各地水利建设仍然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新一轮水利建设,各地应把水利重大项目尽量向水资源短缺矛盾最为突出地区倾斜。对陕西来说,要高度关注渠系配套建设,创新投入机制,强化水利设施管理。

春耕时节为水忙

3月1日,记者来到了陕西省泾阳县。虽然刚刚雨过天晴,泾阳县委宣传部副部长何冠雄的第一句话还是“这里最大的问题就是缺水!”

位于泾阳县云阳镇三里村的泾惠渠是党家堡抽水站的二级低干渠,在改造前是一个上口宽5米、深1.7米的土渠,水的利用系数仅为0.46。去年经过改造,建成了上口宽3.9米,深1.5米的弧底梯形渠,水的利用系数提高到0.62。“现在最大流量达3.59立方,实际流量每秒0.32立方,现在每天可以浇灌250亩地。”党家堡抽水站站长李小良说。

在李小良眼中,至今还大量存在的土渠,不仅淤泥多、易垮塌、渗漏严重,还容易长杂草。“看着很大的水,真正流到地里的可用的水就不多了。”三里村村民黄顺民说,“以前每到浇地的时候,大家都要争着用水。”

泾阳县境内冶浴河灌区是个中型灌区,灌溉面积11万多亩。冶浴河管理局的局长杜小峰领着记者来到泾阳县兴隆镇北程村。

“现在的用水还远远不够,虽然改造了一部分,但是待改造的仍然还有将近600公里。”杜小峰指着路边的一条支渠说,“这是1992年的时候修建的吊板渠,现在的吊板已经明显看到脱落了。”不但冶浴河灌区的干渠状况差,整个灌区斗渠以下的渠基本上是土渠,均急需改造。

顺着流淌着水的斗渠,记者来到一处高地。由于地比斗渠要高出将近5米,这片土地历来都是靠天吃饭。

麦苗已经泛黄,轻轻一提连根拔起来了。三里村村民曹西云蹲在麦地里扯起干枯的麦苗说,“如果再不浇水的话,这块地就要绝收了!”像这样的完全灌溉不上的地在三里村每户村民都有一亩多。“如果单家独户买个水泵抽水的话,加上水费、电费,完全超出了一亩多地的收益。这片地是功能性缺水和资源性缺水的综合体现,建个小型提灌站就可解决问题。”杜小峰说,“有收无收在于水”,农民群众盼改善水利条件的愿望迫切,尤其是干旱地区。

打通“最后一公里”

濛濛雨雾笼罩着泾阳县高庄镇。踏着一脚泥泞,记者来到了修石渡村。

虽然已是傍晚时分,施工却没有片刻停止,工地上叮当锤声悠扬。运河沙、砖头的工人们往来穿梭,水泥工们在渠道里忙碌……

正在干活的水泥工舒正会说:“3月上旬必须完成这600米支渠硬化任务,要赶工期。”正月初九这里就开工了,他从高庄镇舒家村赶到工地的。

舒正会所在的队伍,是村里农民用水协会通过招标请来的专业施工队伍,而在工地干活的更多是本村的农民群众。

渠道改造后,加大了输水能力,缩短了输水时间,特别是对“最后一公里”的打通,使农民群众的大田生产更有保障。

修石渡村用水协会会长兼管水员王联社说,改造后的支渠每秒能有0.7立方通过,在每个水口都有量水堰,农民用计量收费,一立方按照县物价局核定的0.265元的标准收取。“协会已经发展了五六个会员,每个会员分管一个片区,全权负责全村8000亩地的浇灌工作。”王联社说。

相比修石渡村,同属宝鸡峡灌区的高庄镇东风村就没那么幸运。记者沿途见到东风村的土渠里干得已长满杂草,一畦畦的麦田因为缺水而龟裂开来。“前不久,从修石渡村向东风村放了10天的水,结果只浇了6亩麦地。”王联社苦笑着摇了摇头。

上游来不了水,当地村民无奈地选择机井抽水灌溉。正在麦地锄草的村民刘彩霞说,这几年东风村3000多亩地的用水一直靠王家村的机井提供,“如果从那边抽水过来浇地的话还是可以的,就是费用太贵承受不起!”

放下了手中装满了杂草的筐子,刘彩霞指着旁边的一块麦地说,“这块地是两亩一分,浇一次就花了370块钱。”

“根上并没有干死,如果能赶上春灌,还是能活过来的。”刘彩霞说。

在泾阳县,记者走访了解到,像东风村这样阻在“最后一公里”的情况并不在少数。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农村灌溉的“最后一公里”,加大对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同时应尽快建立符合农村实际的农村渠道网络维护运行机制,让已建成的渠系网络发挥效益。

背景链接

泾惠渠灌区有145万亩设施灌溉面积,但因长期投入不足,水利设施老化失修,渠系输水不畅,灌区灌溉面积逐年萎缩。

从2000年开始,泾惠渠灌区实施了一系列重点渠系工程的更新改造。10年间,泾惠渠灌区改造干支渠110公里,改造斗分渠576公里。在灌区改造过程中,他们注重干支渠道衬砌,更重点针对斗渠破损造成的“水中旱”、“渠边旱”进行整治,对斗渠实施以衬砌和田间配套水利设施为主的中低产田改造。斗渠衬砌后,渗漏比土渠减少50%,斗支渠利用系数平均由原来的0.72提高到现在的0.95,斗口灌水定额平均由原来的130立方米/亩降为90立方米/亩,粮食的产量也从每亩180公斤提高到现在的450公斤左右。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