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3月3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心系群众 甘于奉献
——记浙江日报地方新闻中心记者俞佳友(上)

本报记者 黄 平 实习生 陈逸宁

左边是悬崖峭壁,右边是万丈深渊,前面是仿佛永远也绕不完的盘山小道。

突然,坐在车上的俞佳友兴奋起来,“快看!”他半转着身子扫视了一遍车厢,伸着手臂指着窗外的一座山峰说,“翻过这座山,就到我们万阜了!”

他把自己当成了万阜人。

(一)

万阜是浙江丽水市青田县最偏远的乡镇之一。这里山峦连绵,平均海拔500多米。去年,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401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887元,只有全省农民人均收入的一半。

俞佳友成为万阜人是在两年前。作为浙江日报地方新闻中心记者,他受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委派,来到浙南山区青田县万阜乡担任农村工作指导员。

去乡里报到那天,俞佳友拿着一张地图,一大早开着私家车从杭州出发,“到万阜的时候已经是傍晚5点了,足足花了9个多小时。”

俞佳友从没开过这么长时间的车。可是百姓们的热情,顿时消融了俞佳友一身的疲倦,“每个人都叫我去家里吃饭,到万阜的第一天晚上,我吃了3顿饭。”

万阜乡当地没有工业,农民靠天吃饭,农产品自产自销,而田地大多在山腰上,一圈一圈修建成梯田,最小的田里只能种上几棵庄稼,真正是九山半水半分田。

尽管早有心理准备,但万阜乡的有些情况还是让俞佳友吃惊,“我怎么也想不到,万阜乡大部分村连自来水也没有通。”在秋冬枯水期,村民们还要到村外很远的地方挑水喝。

“这块硬骨头一定要啃下来!”2009年2月26日晚,万阜乡蒲州村村委会会议上,俞佳友主动挑起了解决通水工程资金的担子。

为了筹集资金,俞佳友一趟一趟往杭州跑。最后,在单位的支持下争取到了20万元的援助资金。

有了资金,俞佳友和乡村干部一起,带领村民在山路上挖掘沟渠、铺设水管,鞋子磨破了,手上也打起了水泡。2个月后,工程竣工,蒲州村村民告别了挑水的日子,喝上了自来水。

俞佳友帮万阜乡解决的难题远不止通自来水。这几年,万阜乡一直着力打造以高山效益农业为主的产业,发展高山蔬菜、稻田养鱼,却苦于打不开市场。

俞佳友首先将城市里的品牌意识带进了大山。2009年12月,在俞佳友的帮助下,万阜乡高山蔬菜品牌“刘基菜园”商标进入公示期,浙江省质监局为村民办好了高山蔬菜进超市所需的条形码。蔬菜丰收后,他又到县城联系收购商,并在多家媒体上撰写稿件,帮助“吆喝”高山蔬菜。

如今,万阜乡出产的高山蔬菜都打上了“刘基菜园”的品牌,还成了温州市“菜篮子”的后方基地。有了品牌的万阜茄子价格倍增,从每斤不到1元涨到3.5元。家有8亩地的种植户刘宝兰说,“以前种水稻,1亩也就赚1000元,现在1亩茄子能赚1万元。我去年种高山蔬菜,收入超过8万元。”和刘宝兰一样种菜收入超过万元、脱贫致富的菜农,去年在万阜乡就有498人。

(二)

在乡亲们看来,俞佳友就像是省城里来的好兄弟,跟自家人一样。

3月17日上午,俞佳友来到了万阜乡垟斜村指导村级组织换届选举。一下车,他就直奔村委会,村民们早已拥在门口等着了,围在俞佳友身边提着问题。

俞佳友说,“农民的想法其实很简单,你付出一点真心,他们就会回报你更多的真情。看到他们期盼的目光,我就感觉有义务去做些什么。”

为了更快地融入到乡村工作中,俞佳友挨家挨户走访。万阜乡90多个村的9103名村民散落在海拔500多米高的大小不同的山坡上,要去村民家里只有靠走。半年来,万阜乡2388户人家里,只要有人在家的他都跑了个遍,他甚至听懂了很多青田本地人都听不懂的万阜方言。万阜乡党委书记季焕平说,“我和俞佳友一起进村,同他打招呼的村民比我还多。”

在万阜乡,俞佳友的手机是“热线电话”,俞佳友的私家车是“公共用车”。2010年1月31日,村民吴如花即将临产,可已错过了乡里到县里的公交车,俞佳友得知情况后驱车4个小时载着吴如花到了青田县人民医院。

2010年7月19日,村民华小平想学习养殖龙虾的技术,又是俞佳友开车带着华小平到缙云县的龙虾养殖基地学习。在万阜乡工作的两年间,俞佳友用私家车接送乡村干部、村民到县城办事230余次,行程70000多公里,是他在杭州3年所开里程数的2倍多,轮胎也先后换了11个。

万阜乡中心小学的孩子们称俞佳友为“俞叔叔”。四年级一班的夏雨琴经常能看到俞佳友,“俞叔叔老是给我们带来很多东西,有衣服,还有吃的和玩具。”

2009年12月23日,俞佳友采写的“爱心助学”系列报道《寒风吹过冰冷的教室 夏利东的鞋没有底》见报了。文中写道:你可能想不到,在富裕的浙江尤其在有侨乡之称的青田,还有这么一群学生,大冷天,没有手套、没有袜子、没有鞋底,一支铅笔要用一个学期……报道社会反响热烈,春节前夕,万阜乡中心小学的孩子们得到了社会捐赠的新年礼包,包括衣物、文具及体育用品。随后,俞佳友连续刊发15篇后续报道,报社的爱心捐助热线每天都响个不停,学校里家庭最困难的30多个孩子都有了结对助学的对象。直到现在,社会各界对万阜乡中心小学的捐助也没有停止,万阜乡中心小学有了篮球场,有了电脑,还有了新的图书室。

在俞佳友的同事眼中,他就是这么一个真诚而又执著的人,“心肠特别软,但一旦决定做什么事就一定要做好。”

(三)

俞佳友住在万阜乡一户村民家的顶楼,没有电器,也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一个简易帆布衣柜还是跟人共用的。

床头的书桌上,放着两种不同包装的方便面、一包火腿肠、一个手电筒,还有两根蜡烛,其中一根已经快要燃完。

“这里经常停电,特别是夏天碰到高温或者雷雨都有可能断电,少不了蜡烛。”俞佳友说,没有电,照明可以靠手电筒和蜡烛。

2010年11月21日下午,俞佳友从万阜拉着550斤高山蔬菜到杭州销售,忙完到家已经是晚上9点多了,妻子女儿看到俞佳友都很高兴,但没想到俞佳友连鞋都没来得及脱就接到了乡里电话,通知第二天早上8点到青田县里开会。

“那天下着大雨,我担心第二天一早高速会封道。”俞佳友在家里转了几圈,决定连夜赶回去。女儿听到俞佳友连饭都来不及吃就要回去,抱住他的腿就哭起来。

俞佳友还是走了,吃了妻子吴飞梅匆匆下的一碗面条,撇下了仍在哭泣的女儿,回到青田县城已是深夜2点。

2010年春节前夕,俞佳友在万阜乡担任农村指导员的一年任期满了。按照组织安排,俞佳友回报社报到,重新当起了记者。

没想到的是,万阜乡派出村民代表拿着信件赶到报社,希望俞佳友再留任一年。在报社,俞佳友一边看看同事和领导,一边又望着村民代表,不假思索地说了一个字:“好!”

“其实,话一出口我就犹豫了。”俞佳友说得很坦率,不光是因为报社人手不够希望他尽快回来,而且他跟家里也没商量过。

第二天一大早,俞佳友来到报社,红着眼睛跟同事和领导说,“乡里还有很多事情都没有做完,高山蔬菜产业才刚起步,好几个项目也刚谈下来,我不能离开。”

到今年4月,俞佳友在万阜乡的第二年任期也将结束。这段时间,他正忙着指导万阜乡村级组织换届选举,每天时间都不够用。“留在万阜一天,就要踏实工作一天。”俞佳友对万阜乡已经有了一种使命感,“万阜就是我的第二个家乡,万阜的乡亲们都是我的亲人。”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